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今年8月15日是第三個全國生態日,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要理念提出20周年。在《新聞聯播》近期播出的系列報道《感知生態之變》中,衛星傳回的畫面高頻出現。“衛星從太空捕捉到更多變化”,這是空間技術服務于美麗中國建設的一個直觀縮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為了實現這個重要目標,五院一直在行動。在太空之中,數量更多、精度更高、能力更強大的衛星正在當好“生態哨兵”,璀璨星光與綠水青山交相輝映;在天地之間,觸角更廣、服務更優、形態更多樣的空間技術應用,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更多地方成為現實圖景,帶來顯著效益。
遙感衛星更加先進 遙瞰綠水青山 遙感衛星飛入太空后,能夠遙瞰寰宇、感知天地,把森林、濕地、海洋、云層、礦產、城市、鄉村等目標及其變化“盡收眼底”。作為空間技術的重要領域,遙感衛星在建設美麗中國的實踐中發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從20世紀70年代研制發射中國首顆返回式遙感衛星起,五院在遙感衛星領域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深厚積累,支撐我國在航天遙感領域取得長足進步。黨的十八大以來,五院遙感衛星研制隊伍向著更高的目標奮力攀登,推動我國遙感領域系列衛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進入了一個多層、立體、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對地觀測的新階段。 “我們一定要交出‘高分’答卷!”作為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工程的重要力量,五院承擔了多個系列“高分”衛星的抓總研制工作,全力托舉“高分家族”在太空濟濟一堂。高分專項的實施,推動我國獲得了高空間分辨率、高時間分辨率、高光譜分辨率的對地觀測、立體測繪和定標能力,大幅提高了對地觀測水平。截至目前,高分系列衛星共向用戶分發數據超過6000萬景。這些數量極其龐大、內容十分豐富的高分衛星圖像,服務千行百業,造福國計民生,不僅為推動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依據,更為展現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提供了鮮活支撐。 實現“雙碳”目標,航天遙感主動作為。歷經多年研制攻關,五院抓總研制的我國首顆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句芒號”于2022年8月4日成功發射,并于2024年7月25日投入應用。這是世界上首顆森林碳匯主被動聯合觀測的遙感衛星,能夠實現對森林植被生物量、氣溶膠分布、葉綠素熒光的高精度定量遙感測量,可以廣泛應用于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陸地生態和資源調查監測、國家重大生態工程監測評價、大氣環境監測和氣候變化中氣溶膠作用研究等工作。這顆衛星的研制發射,是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航天行動,推動我國碳匯監測進入了天基遙感時代。 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涉及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個方面,有著多樣化的航天遙感需求。為此,五院堅持國家利益至上,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全方位推進資源、海洋、環境減災、陸地探測等多種系列遙感衛星研制和發射任務,更加有力地支撐國家需要。2023年8月13日,五院抓總研制的陸地探測四號01星成功發射。這是世界上首顆地球同步軌道SAR衛星,能夠服務于防災減災及地震監測、國土資源勘察及海洋、水利、氣象、農業、環保、林業等7個行業應用需求,被譽為“減災衛士”,為世界貢獻了高軌微波成像的中國方案。 不止遙感衛星,五院在通信衛星、導航衛星等方面也取得豐碩成果,推動通信衛星奔向一流、北斗導航全球組網,為我國打造“全球覆蓋、高效運行的通信、導航、遙感空間基礎設施體系”作出重要貢獻。這也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更加強大、更加先進、更加豐富的技術支撐。 空間應用廣泛拓展 守護綠水青山 空間應用的邊界,只受想象力的限制。五院持續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充分發掘自身優勢,廣泛拓展空間技術應用的觸角,持續推進“航天+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更好地感知生態之變,更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方面面提供了重要助力。 國家公園,以“國家”之名,承載著保護生態系統的使命。五院牢記“國之大者”,充分發揮通導遙一體化的衛星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積極參與三江源、祁連山等國家公園的保護和建設。五院組建專班團隊,長年在雪域高原、河西走廊等與管理人員、一線人員奮戰在一起,通過共建科研平臺、加強人才交流、開展項目合作等,探索建立了一套成熟、可復制、可借鑒的“航天+國家公園生態監測保護”工作體系,解決了傳統模式下長期存在的監測效率低、信息無法傳輸等問題,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監測與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融合推進的新路徑,為國家公園提升管理保護的現代化水平、加快實現生態改善、確保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國家公園這么大,五院來了,就能一覽無余。”在面積廣闊、地形地貌極其復雜的三江源、祁連山等國家公園,五院團隊利用衛星遙感進行天基全域周期性覆蓋監測,同時利用無人機進行空基重點面域即時監測,利用視頻探頭和監測站點進行地面固定點位精細化實時監測。這種“天空地一體化”的生態監測體系,讓國家公園“看得見、管得住”。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家公園用上了五院服務,五院的“泛生態圈”業務正在不斷拓展。 “你們竟然能在這兒待得住,也是缺氧不缺精神。”三江源管理保護人員的這句評價,讓在這里扎根十年如一日的五院人覺得“值了!”如今,五院團隊已成為中華水塔的重要守護力量。被稱為“生命禁區”的這里,不僅見證了空間技術應用給國家公園管理帶來的深刻改變,更見證了航天精神與可可西里堅守精神的奮斗交響。 國家公園之外,更加廣袤的國土也被空間技術應用時刻守護。不止衛星遙感,衛星通信提供的通信鏈路全覆蓋的區域信息網絡,能夠有效保障無信號地區大范圍、遠距離、全方位生態監測數據的快速、高效、安全傳輸;衛星導航提供的高精度地理定位服務,可以廣泛應用于執法監察、野外采樣、數據采集回傳等應用場景。 如今,隨著天空地、通導遙一體化的發展和應用,我國已搭建起具有“感、傳、智、用”功能的衛星應用體系,正在為環境保護、自然資源、水利、應急、農林、交通等各個行業提供日益強大的衛星綜合應用服務。以五院開發的農業保險遙感應用系統為例,既有效滿足農業領域的用天需求,直接服務于國家糧食安全,也為農業領域加強生態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助力。 綠色發展形態多樣 托舉金山銀山 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五院大力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以多種形式的產品和服務,讓生態環境從“資源”變成“資產”,讓生態價值從“模糊概念”變成“精準數字”,為許多地方架起了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生態富民橋。 “以前靠樣地調查,現在靠衛星‘體檢’,手段不同了!”在湖南資興,科研人員利用五院在“句芒”號衛星上安裝的激光雷達“掃描”林海,通過地形校正、波形分解等技術,精準提取森林冠層高度,結合多光譜數據反演生物量與碳儲量。2000余平方公里的監測區域內,森林固碳能力評估精度達85%以上。這為建立健全碳匯交易市場機制提供了數據基礎。 “百山祖國家森林公園GEP141.2億元,云和梯田國家濕地公園GEP10.91億元……”在浙江麗水“天眼守望”政務云平臺上,30余項生態指標動態跳動,清晰呈現著市域內每一片森林、每一條河流的生態價值。五院與相關單位聯合編制的《城市生態系統綜合評估指標體系及計算方法》國家標準,為構建基于國產衛星遙感數據的空間數據產品體系提供了重要基礎。通過集合和運用亞米級生態分類、蒸散發、植被指數、生物量等20余項遙感反演數據,該系統能夠實現對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的全指標一鍵核算。如今,在全國超300個縣,基于航天遙感的GEP核算結果已成為地方政府生態保護的“成績單”,推動“誰保護誰受益”的生態公平理念落地生根。 同樣在麗水,依靠五院衛星遙感技術開展GEP、林地、農作物、水資源等關鍵指標的監測和評估,為GEP預期收益權、生態公益林補償收益、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等多種生態產品抵質押貸提供數據支撐,貸款累計余額超340億元。當地銀行推出的“遙感糧農貸”,累計發放金額已超1600萬元。當地百姓說:“綠水青山就是幸福的靠山!” 衢州“兩山合作社”的服務增值,同樣離不開空間技術應用的加持。利用五院提供的衛星遙感技術手段,當地對資源進行分級分類,將13.85萬畝農林地、2374座農房等閑置資源“變散為整”,形成可招商的“生態資產包”,實現了碎片化資源整合。衢江區有20個村通過“整村經營”盤活1.33萬畝農用地和135幢農房,帶動村集體年增收超6000萬元。柯城區461畝耕地入股合作社后,30年經營權估值826萬元,為村集體每年帶來穩定分紅。 在河北張家口,風力集群也得到了航天賦能。五院自研的國產化地面激光測風雷達,能實現秒級探測,統籌地面氣象站、雷達站及氣象衛星星座數據,研發區域多尺度氣象參數預測系統,實現溫度、濕度、風場等參數的公里級監測預測,進一步結合人工智能算法顯著提升風力發電功率預測精度,24小時預測精度優于85%,為風電場的穩定運行和電力調度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廣西、山西、陜西、內蒙古、新疆等多地礦區的水泥廢舊礦山和煤礦廢舊礦山上,太空蘆竹正在“大顯身手”。長期以來,五院通過返回式衛星和中國空間站開展太空育種,已經孵化了一大批重要成果。其中,太空蘆竹因其產量高、燃燒性能優、分布適應性廣、可改良土壤等特性,被選用于礦山修復的載種實踐。經驗證,太空蘆竹在礦山環境中表現出良好的適應性和生產潛力,首年即可實現畝產量破萬噸,燃燒值達到4300大卡左右,為實現生態環境修復治理與生態效益的雙贏打開了新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是關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會問題。面對這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五院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深度參與其中,以實際行動與豐富成效,展現了作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使命與擔當。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前進道路上,五院黨委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集團公司黨組的正確領導下,團結帶領全院廣大干部職工持續推進空間技術發展與應用拓展,賦能生態文明、推動綠色發展、滿足國家需要,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