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5時34分,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制的天舟九號貨運飛船,在長征七號遙十運載火箭的托舉下,于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隨后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8時52分,在發射約3小時后,天舟九號貨運飛船成功對接于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后向端口。交會對接完成后,天舟九號貨運飛船將轉入組合體飛行段。
▲ 火箭點火瞬間(王小月 攝)
天舟系列貨運飛船均由五院抓總研制,主要任務是為空間站運輸貨物和補加推進劑,并將空間站廢棄物帶回大氣層燒毀,同時支持空間站姿軌控和開展空間科學試驗。天舟九號貨運飛船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組批生產的第4艘貨運飛船,承擔著為神舟二十號和神舟二十一號乘組運送物資的任務。
提升能力,有力保障“天宮”在軌運行
此次任務中,天舟九號貨運飛船裝載航天員在軌駐留消耗品、推進劑、應用實(試)驗裝置等物資。相較于以往的貨運飛船,天舟九號在貨物裝載、應急發射等方面能力更加突出:
一是再創空間站應用與發展工程貨運飛船上行物資裝載重量新高。天舟九號上行的物資重量約為6.5噸,其中包括航天員系統乘員物資、空間站系統平臺物資以及空間應用系統、航天醫學實驗領域、航天技術試驗領域實驗樣品和設備設施等,將為空間站在軌運營和航天員長期駐留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撐。 二是持續優化流程,提升物資運輸應急保障能力。研制團隊通過合理規劃組批生產過程,確保天舟九號在天舟八號發射前完成了全部研制工作,并進入整船待命狀態,首次具備3個月應急發射能力。同時天舟九號發射時,后續貨船也具備任務備份的能力,進一步提高了空間站運營的安全性和保障性。 三是持續開展搭載載荷試驗。天舟九號搭載了兩項試驗載荷,將持續開展新型空間技術在軌試驗,提高任務綜合效益。 3小時交會對接模式實現常態化
天舟九號貨運飛船歷經3小時順利完成與中國空間站的全自主交會對接,這是我國繼天舟七號、天舟八號后實施的第三次3小時交會對接任務。其整個交會對接過程均由五院研制的GNC系統控制完成。
在交會對接方面,我國先后在軌驗證和實施了2天方案、6.5小時方案、2小時方案和3小時方案。天舟九號采用的3小時交會對接模式是后續一段時間天舟系列任務的常規操作模式。該模式不僅在時間上優于傳統的6.5小時模式,而且相較于2小時模式,其相關系統的條件要求更為寬松。3小時模式不僅降低了對火箭入軌條件、測控精度、敏感器及導航精度、制導控制精度等方面的要求,同時增強了任務的可靠性。 此外,五院為天舟九號研制的結構機構、熱控、數管、總體電路、儀表與照明、測控通信等分系統通力協作,全力保障天舟九號準時、安全“到站”。相控陣中繼終端可以自主捕獲并跟蹤天鏈中繼衛星,搭建起從貨運飛船到中繼衛星再到地面的通信鏈路,實時保持信息的雙向傳輸,確保“送貨”全程在線。 多重使命,有力支撐空間科學發展
天舟貨運飛船肩負著為空間站運送貨物和補給推進劑、保障空間站在軌穩定運營的既定使命。其中,天舟九號上行的航天員生活物資、鍛煉裝置和醫監用品等,將全面保障航天員在軌生活;航天員出艙保障物資、平臺工具和維修備件等,將確保航天員出艙活動順利開展;生命醫學、材料學等設備設施和實驗樣品,將支撐在軌科學實驗持續推進。
天舟貨運飛船長期以來不斷拓展能力,為各高校、科研機構提供更多搭載空間科學試驗載荷的機會。在此次任務中,天舟九號貨運飛船持續深化空間科學研究平臺作用,搭載了新型試驗載荷,為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和空間科學技術發展作出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