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測間,衛星綜合測試設計師們正在通過全新升級的軟件進行衛星測試工作。“以前大約需要3個人做的工作,現在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1個人就可以完成。”來自五院遙感衛星總體部的一名青年設計師興奮地介紹。
這樣的變化源于人工智能在衛星測試中的應用。面對嚴峻的形勢任務,五院遙感衛星總體部(以下簡稱遙感部)持續落實集團公司數字化建設要求,深入思考并推動“何以五院、承載五院、未來五院”建設,緊跟五院“空間人工智能及機器人技術發展與應用(CAST+AI·R)專項行動”工作部署,積極擁抱新技術,在多型號密集測試的任務背景下,以衛星綜合測試為切入口,大膽嘗試、深入論證,持續探索AI賦能衛星測試應用方向。
今年是攻堅決勝“十四五”的關鍵之年,遙感部面臨著多任務并行的嚴峻挑戰。在型號任務時間緊、數量多的形勢下,依靠傳統模式難以應對繁重的任務,必須打破思維定勢,通過技術創新等手段探索更為高效的研制模式。
面對高密度型號任務帶來的多型號并行電測的挑戰,遙感部探索通過AI技術應用來提高測試效率。來自遙感部測試與試驗中心的一批“95后”年輕人成為了AI賦能綜合測試的先鋒隊。“我們充分給予年輕人敢想敢干的空間,針對當前形勢任務亟需的測試效率提升,讓年輕人大膽嘗試,運用AI技術開發、升級新的工具,代替部分測試環節中人工重復性勞動。”遙感部人工智能工作組負責人員介紹,“同時,我們也將AI賦能綜合測試作為突破口,為將來更好地探索AI賦能科研生產新模式奠定基礎。”
遙感部從利用AI解放生產力、提高數據處理效率以及智能知識問答三方面入手,讓AI融入綜合測試的設計、實施與評估全流程。
AI賦能綜合測試首先體現在解放生產力。“在測試工作中,有一些工作是機械性、重復性的勞動,比如測試頁面的搭建、熱響應測試等,以往需要人工花費兩三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可以通過軟件自動完成。”青年設計師指著新開發的測試頁面生成助手介紹,“如今利用AI的能力,只需輸入‘搭建測試頁面’的指令,約10分鐘測試頁面就自動生成了。”熱響應智能測試工具也具備輸入型號名稱即可一鍵開始測試的功能,目前已在型號中應用,設計師直接獲取軟件自主測試后生成的熱響應測試報告,十分方便。
AI賦能綜合測試更關鍵的突破是在數據分析方面。“以往測試軟件多局限于判讀單個參數的數值范圍,如今我們根據應用需要,對判讀工具進行了升級,植入AI大模型,讓其具備了多參數聯合判讀、聯合分析的能力,判讀結果更加全面而精準。”負責軟件開發的青年設計師介紹稱,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測試軟件不僅可以判斷數據正確與否,還可以輔助開展更復雜的數據分析。此外,遙感部還基于AI大模型開發了基于總線監視軟件,使其能夠在整星測試結束后,基于整星測試數據自主分析衛星健康狀況,同時還能提高分析的全面性、準確性,為設計師提供更多信息參考。
值得一提的是,AI還能夠作為“智囊團”,為型號測試人員提供知識庫支持。遙感部在年初完成AI大模型部署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AI對話應用“測試助手小T”,使其在深度學習《測試安全一百三十條》《基于測試項目的風險清單》等相關文件后,能夠實現型號測試風險問答。“比如設計師輸入‘型號載荷分系統測試都需要注意什么?’,軟件隨即會全面地列出注意事項和主要風險點。這樣不僅能夠幫助新員工全面識別風險,還能節省老員工一對一指導的時間,更加高效。”
在持續探索AI賦能綜合測試的過程中,遙感部也在廣泛拓展交流圈,主動推動AI技術與航天系統工程深度融合發展。
一方面,聚焦實踐探索中遇到的困點難點,遙感部與多家人工智能應用優勢企業的專家開展技術交流,通過“帶著問題學”打通AI賦能測試的技術堵點。
另一方面,遙感部深度參與并承辦五院第五期“CAST+AI·R”技術沙龍,開展“智能輔助整星綜合測試”專題交流,邀請院外人工智能領域優勢企業的專家闡述了AI的前沿技術發展與實踐應用,遙感部青年設計師也基于實踐分享了AI技術賦能航天器測試的思考與探索,與院內多家兄弟單位測試指揮、型號設計師們相互交流啟發,加深對AI在型號測試中應用的理解與思考。
從人工判讀到機器分析,AI正在推動著衛星綜合測試技術的躍遷,也在提高研制效率,推動科研生產模式轉型。面向未來,遙感部將貫徹落實集團公司第九次工作會、五院2024年戰略管理委員會會議部署要求,持續探索更多AI賦能科研生產的應用方向,推動AI融入整星研制流程,更好地為航天事業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