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衛星柔性脈動式生產線進入大批量、高密度批產模式,為提高工作效率,五院總裝與環境工程部基于數字化手段,開發了批產型號工藝復用、現場技術協調單批量辦理、質量數據在線狀態確認等諸多新功能,在生產線構建了新的產保模式,全面實現了衛星柔性脈動式生產線總裝數字流貫通。新上線的各項功能已首次成功應用于衛星的出廠確認及發射場總裝工作。
面對衛星批量化生產的繁重任務,在AIT過程中若采用傳統模式下的“單星工藝編制”“單工步工藝簽署”“關鍵階段編制工藝總結報告”等方式,勢必會給總裝人員帶來巨大的工作量。為解決上述問題,總環部成立專項攻關隊伍,密切配合、大力推動,對總裝工藝編輯系統(簡稱“MPM系統”)、AIT數字化總裝中心系統(簡稱“MES系統”)和AIT過程數據管理系統(簡稱“AITDC系統”)進行了持續優化和功能改進。 新增工藝復用功能,實現基線工藝批量下發 傳統的航天器總裝研制過程屬于單件小批生產模式,每個型號單獨一套工藝文件,需要在MPM系統完成編制,審批通過后發放MES系統進行現場執行與簽署。但這種模式的工藝編制工作量較大,對于型號數量多、工藝路線相近的批產模式并不適合。 為此,項目團隊通過多次討論進行技術攻關,決定采用基線型號+批產型號相結合的新工藝模式,通過信息系統聯合改造升級,將基線型號與批產型號進行“一對多”關聯,實現基線型號對批產型號的工藝文件快速批量下發與劃改,大幅提升了工藝編制效率,為工藝人員“減壓”。 現場技術協調單批量辦理,有效解決批次性技術問題 與工藝情況類似,傳統的技術協調單也是“一事一議”模式,生產線多星批產模式下若出現批次性技術問題,會產生大量毫無意義的重復單據,費時費力。 項目團隊在工藝復用的基礎上對技術協調單進行創新,實行“基線型號一對多+批產型號一對一”的協調單管理新模式,并根據型號對應關系批量掛接臨時工藝。該模式適配了多星批次技術問題與單星單件技術問題,相關軟件系統改造升級后切實做到了技術協調單與臨時工藝的快速批量辦理,大幅簡化了批次性技術問題處理流程,為質量管理過程“減負”。 總結表格在線狀態確認,推動質量確認工作高效開展 在航天器AIT過程中的關鍵階段,尤其是出廠前階段,型號工藝人員會花費大量精力編制詳細的階段性工藝總結報告,通過評審后方可進入下一環節。 項目團隊通過對產品與執行記錄進行結構化分類整理,打通了總裝全流程結構化執行記錄數據,支持一鍵匯總生成階段性總結報告涉及的實時AIT數據包表格,可直接由型號研制人員進行在線狀態確認與會簽,通過后自動電子歸檔。該模式應用數據包表格替代總結報告,在時間上省去了總結報告的編制步驟;應用在線狀態確認取代現場評審會,在空間上省去了型號人員的多地奔波。此項數字化手段正式應用后,大幅提高了批產型號轉階段過程的工作效率,確保了各環節的質量受控,為總結過程“減重”。
衛星柔性脈動式生產線MPM系統、MES系統和AITDC系統的成功升級上線與應用,改進了型號總裝過程質量控制模式,提高了生產線批產模式下的總裝工作效率,得到了衛星生產線各崗位人員的一致好評。
后續,五院總環部將進一步深化落實集團公司第九次工作會、數字航天建設推進會部署以及五院2024年戰略管理委員會會議部署,繼續挖掘批產模式下的高效運行模式,助力生產線批產任務高效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