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是王希季院士103歲生日,五院院長李大明、黨委書記路明輝代表五院黨委和全院干部職工探望了王希季院士,祝他生日快樂!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王院士也向廣大五院職工問好,他非常關心五院各項工作的進展情況,在談話中對院承擔的載人登月、深空探測等國家后續航天重大工程任務尤為關切,并寄予厚望。
王希季院士是我國著名的空間技術專家,我國空間事業的開創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他與黨同齡,為五院空間技術創新和空間事業發展深遠謀劃、傾注心力,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和國防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今天,讓我們一起重溫王希季院士擲地有聲的五句話。
1921年7月26日,王希季出生于云南。1938年秋,他被西南聯大機械系錄取。1948年,王希季踏上了留學旅程,前往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動力及燃料專業留學。就在準備進一步攻讀博士學位時,他得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成立的消息。
“國家需要建設,所以我們回來了。”王希季果斷放棄了繼續攻讀博士的機會,與一批中國留學生一起登上“克利夫蘭總統號” 輪船,踏上了歸國之路。
我們深知這件事情對國家的分量,這要求我全身心投入,一心只為國家作貢獻。
要大膽,任何新事物總有風險、困難,但不太了解規律的時候,不能當‘傻大膽’!
在太空這個世界各國爭奪的新領域,中國不僅要有一席之地,更要擴大到一片之地。
王希季院士是我國載人航天早期研究的引領者。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863”計劃開始啟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迎來了發展契機。王希季力主從載人飛船起步,并建議充分繼承和發展我國返回式衛星技術,以提高載人飛船的可靠性,節省研制經費,縮短研制周期。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后,王希季持續關注并為其后續發展積極思考、建言獻策,參與了多艘神舟飛船研制過程的技術把關。他提出,航天員出艙應穿著中國研制的艙外航天服、研制對接目標艙(小型空間實驗室)以完成交會對接任務、空間站宜以在軌服務為目標等建議。這些對工程順利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崢嶸歷程中,王希季在我國現代小衛星技術、高分專項工程論證等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他還持續研究空間技術發展戰略,在國內率先提出“空間資源”“空間基礎設施”“天疆”等概念,密切結合實際和形勢,不斷提出科學懇切的意見和建議。 2016年,王希季95歲高齡時,依然親自研究關于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互聯網+航天行動”的課題,思考并探尋著中國航天的未來。今年初,王希季院士向院黨委提出了兩個請求:一是希望穿上胸前佩著五星紅旗的工作服,二是希望給他做一張名片,上面只印兩個頭銜“中國科學院院士”和“衛星總設計師”。他還授權將“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和證書,放置于院展示中心進行展覽。對于航天事業、祖國發展,他念茲在茲、始終牽掛。 今天,讓我們一起 祝王希季院士103歲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