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视频播放/妞干网免费/极品嫩白丰满美女被强视频/厨房的师生激情h - 操人片

English     CAST內部郵箱入口    

見證航天歷程 傳承航天精神丨《人民日報》專版聚焦“東方紅一號”誕生地

時間:2024年05月11日 信息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1190 字體:

近日,《人民日報》開設“國家工業遺產”欄目講述工業遺產背后的故事,其中開欄專版聚焦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以下簡稱五院)北京衛星制造廠有限公司中關村廠區,展現廠區工業遺產風貌,講述光輝歷史與航天精神傳承,介紹廠區近年來的新變化。本期分享主文《東方紅一號”等兩百余顆(艘)衛星飛船在這里誕生,北京衛星制造廠——見證航天歷程 傳承民族精神(國家工業遺產)》。


微信圖片_20240712161800.jpg



4月24日,是第九個中國航天日。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拉開了中國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


北京市海淀區知春路63號——五院北京衛星制造廠有限公司中關村廠區,是“東方紅一號”的誕生地。這里也被稱為“衛星的搖籃”“神舟的家園”,先后完成200余顆(艘)衛星飛船的研制任務,為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014年,北京衛星制造廠搬遷至航天城園區。2018年,中關村廠區部分廠房和設備列入工業和信息化部第二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2023年4月,中關村廠區完成改造后以科技園區身份面世,引入一批信息技術、智能制造企業。開園1年來,新產業為老廠房注入了新活力,更新改造也喚醒了歲月長河里的航天記憶。


01
老廠房孵化新動能


廠房外,鐫刻我國幾十顆衛星發射日期的東方紅廣場、展示衛星制造功勛設備的展廳、修繕后恢復原始肌理的三號廠房等,將人們拉回到那段激情澎湃的歲月;廠房內,一批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制造企業正在孵化,以新動能延續著工業基因和科技夢想。


“將含有工業遺產的舊廠區改造為科技園,這種嘗試不多見。”張北是北京衛星制造廠有限公司中關村廠區開發項目負責人,全程參與中關村廠區的更新改造。


北京衛星制造廠搬遷至航天城園區后,為優化區域產業空間布局,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地處中關村海淀園核心位置的中關村廠區啟動開發工作。


“一開始,廠區就避免被改造成參觀游覽項目。我們想發揮優勢,主動結合地區發展需要,更新為科技園區。”張北介紹,這一想法得到了海淀區的大力支持,經過充分研究論證,北京衛星制造廠有限公司與海淀區國資企業海新域城市更新集團達成合作,更新目標是:在保留工業遺產風貌、弘揚航天文化的基礎上,打造綠色智慧園區,為海淀區內科技企業提供優質辦公空間,完善城市功能。


2022年9月,項目以定制化開發和共同設計方式啟動,對廠房進行了清洗修繕加固,提高了抗震性能和節能標準,重建優化了消防和電力系統,增設了智慧管理設施,提高了園區的工作生活品質。


“在海淀核心位置,這片工業廠區很稀缺,對智能制造類企業很有吸引力。”海新域城市更新集團負責人介紹,中關村廠區是工業用地,還有挑高的廠房空間,能較好滿足智能制造企業研發和制造在同一個區域的需求,降低企業運營成本。開園1年來,園區已入駐多家企業,實現了活化利用。


為傳承弘揚航天文化、助力工業遺產蛻變,開發建設團隊在園區內設計了歷史沿革墻、東方紅廣場、功勛設備展廳等歷史文化景觀。一號廠房、三號廠房、運星大道、功勛大道修舊如舊,保持了原有建筑風格,展示了工業遺產風貌。


02
第一件產品是“老虎鉗”


園區內的歷史沿革墻講述著該廠的光輝歷史。誰承想,集中了尖端科技的“造星廠”,第一件產品竟是“老虎鉗”。


1958年,北京衛星制造廠的前身中國科學院北京科學儀器廠創辦,主要給中國科學院各研究所提供必要儀器和設備。他們從簡單設備“老虎鉗”干起,逐步開始研制質譜儀、物理光學電子儀器等先進設備。1965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計劃啟動,該廠被選中擔當重任。


廠里老職工回憶,雖然當時只是科學儀器廠,還缺乏加工航天所需鋁合金零件的經驗,但廠里有一支不怕苦不怕累、肯學習善鉆研的職工隊伍,這些是研制衛星的有利條件。


園區內,三號廠房前豎立了“東方紅一號衛星誕生地”紀念碑。這里是“東方紅一號”總裝車間,也是其最后的產床,衛星從這里出廠后直奔發射場。


一位老職工回憶,“東方紅一號”總裝時,一枚小墊片找不到了,全車間的人都很著急,全部參與尋找。衛星絕不能帶著多余物出廠,這是巨大的隱患。最后大家確定這枚墊片肯定不在衛星上,才放下心來。事后,大家總結教訓,規定每一個帶入總裝階段的零部件都要檢查登記。這與后來的航天工業質量管理要求一脈相承。


研制“東方紅一號”是老一輩航天人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過程。后來一些國際友人來廠參觀時感嘆:在這樣簡陋的環境里居然搞出了衛星,了不起!廠里老職工回憶,“一次,外賓參觀三號廠房,簡陋的環境讓他不相信這是衛星總裝廠房,還以為我們沒有讓他參觀真廠房。”


在“東方紅一號”之后,中國的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和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也先后誕生在這里。



03
質量是航天的生命


工業遺產設備展廳,參與研制了“東方紅一號”的功勛設備陳列其中,王連友對它們十分熟悉。


王連友1983年參加工作時是名銑工,現在是廠里大型車銑復合加工中心特級技師,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華技能大獎等多項榮譽,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參與了以“神舟一號”為代表的上百顆衛星和10多艘飛船的研制生產任務。


“航天產品的機械加工誤差習慣用絲(0.01毫米)和繆(0.001毫米)為計量單位,差之毫厘真會失之千里。”王連友說,質量是航天的生命,衛星、飛船、空間站都運行在太空極端環境,由至少上萬個元器件組成,任何零件都可能影響任務的成敗。


從設備展廳中的普通手動精密機床,到航天城園區兩層樓高的車銑復合加工中心,航天產品精密加工的發展主線就是提高精度和效率。王連友說,為了避免基準轉移誤差,即構件在不同車床不同操作者間每次轉移重新校準的誤差,車床不斷朝著一名操作者在一臺車床完成所有操作的方向發展。


“東方紅一號”衛星等比例模型前,王連友指著“東方紅一號”的天線基座,“這些就是老一輩師傅們用展廳里的設備加工出來的。”到1996年“神舟一號”飛船試制,王連友則必須開始學習使用數控機床。


近年來,中國航天一直保持高密度發射,星船研制速度越來越快。王連友作為一名高技能人員,也參與了10多臺高端裝備的調試和使用。現如今,北京衛星制造廠有限公司的精密加工手段,已經從傳統的多臺設備完成多道工序,逐步過渡到一臺復合加工設備完成車、銑、鉆、鏜等工序,實現了向數字化高端制造的跨越發展。


在整星、整艙精密加工階段,王連友工服胸前的兩個口袋空空,但紐扣永遠緊扣。王連友說,這一習慣是為了避免俯身操作時,口袋里的小型工具或物品掉落下來,在星船表面造成劃痕或磕痕,這種低級質量問題絕對不能出現。細節決定成敗,口袋清空、紐扣緊扣這些簡單動作,源于“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此外,王連友要求,每操作完一個工步,工具都要歸位,操作步驟都要記錄。王連友說:“這是從研制‘東方紅一號’那一輩航天人那里留下的寶貴經驗。”


王連友的徒弟馮佳林說,再聰明的腦袋,都不如良好的習慣可靠。一個產品中一個部件的加工就涉及上百道工序,王連友班組承擔的幾十個大型星船艙體組合加工任務,產品交驗合格率100%,秘訣就在“做事有依據,做事按依據,做事留記錄”的航天職業素養。


隨著更新改造,這座廠區往日的細節日漸顯露。三號廠房曾從總裝車間改為飛船焊接廠房,墻面的標語是“每一個焊點關系到航天員的生命安危,每一道工序影響著載人航天的成敗”。航天人正是在這句標語前為航天員打造了一座座安全的“太空之家”。建設設備展廳時,參與建設的人員注意到一臺設備表面明顯磨損,后來大家才知道,這是臺進口設備,當時師傅操作時必須斜跨在機器上,久而久之把油漆都蹭掉了。


采訪中,王連友多次提到這里給他的感覺“像軍隊、像學校、像家庭”。像軍隊,因為航天人有強烈的節點意識,無論什么困難,必須在規定節點前保質保量完成任務;像學校,因為大家不斷學習,共同成長;像家庭,因為遇到困難時大家都能無私奉獻、大力協同,給他留下了無數溫暖的記憶。這里的廠房見證了無數的掌聲和歡呼,混合著晶瑩的淚水,承載著不滅的記憶。“希望這里能將航天文化展示給更多人,將航天精神傳遞給更多人。”王連友說。


(注:北京衛星制造廠2017年完成公司制改制,更名為北京衛星制造廠有限公司)




關于本院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航天城 網站建設: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
Copyright © 2000-2025 www.xmqrg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版權所有
京ICP備2001126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