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不忘初心,追根溯源;敞開心扉,共建共護。五院的優良作風,傳承流淌在一個個歷久彌新的奮斗故事里;對組織的清澈摯愛,融匯在一句句真情流露的感悟心聲中。近期,院號召全體五院人要積極行動起來,筑牢共同的使命認同、組織認同、身份認同、文化認同,唯實唯勤、團結奮斗,人人建設、時時守護,讓我們的家園更美麗、事業更美好。今天講述五院508所嫦娥六號回收分系統團隊以嚴謹務實、耐心細心確保產品可靠,保障嫦娥六號返回器平安歸來的故事。
6月25日,北京飛控中心,五院嫦娥六號回收分系統研制人員大海緊緊盯著屏幕上嫦娥六號的飛行數據。
返回器距離地面約10公里時,降落傘即將開始工作,看著大屏幕上著陸場的實時觀測畫面,大海斂聲屏氣、目不轉睛。傘艙蓋打開正常,減速傘、主傘相繼打開,看到嫦娥六號返回器緩緩降落,大海如釋重負,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來了。
14時7分,看到嫦娥六號穩穩落地,大海十分激動:“我們的回收分系統再一次經受住了考驗。”
2015年,嫦娥六號回收分系統與嫦娥五號一同完成研制,2024年,嫦娥六號發射。從研制到發射整整過去了9年,如何保證回收分系統的可靠性?
這需要通過一系列試驗去驗證、分析,大海介紹,“我們一般不在原產品上進行頻繁的試驗,這會對產品質量造成影響。”出于對產品的保護,團隊找到了回收分系統的鑒定件,鑒定件是早于飛行產品的初樣產品,但是技術狀態與其完全一致。“通過給鑒定件做更加嚴苛的試驗,如果貯存時間更長的鑒定件通過了考核,就能為準確評估嫦娥六號飛行產品可靠性提供一個參考。”大海介紹。
“這個產品到底行不行?”為了回答好這個問題,從2022年3月到8月,團隊花了5個月的時間,清查產品儲存環境經歷,對比歷史測試數據,逐一梳理幾千種原材料、元器件的貯存壽命,同時做了大量的試驗對產品的可靠性進行評估,需要更換的零部件也進行了充分驗證。
“為了準確評估產品長期貯存后的可靠性,我們對材料、元器件、組織結構甚至是整個產品,都進行了充分論證,做到有理有據。”大海介紹。
一次火工品出廠評審會之前,團隊給該產品的每一個部分都做了試驗評估,分析了可靠性。然而,在評審會上,有專家提出疑問:“雖然火工品的材料以及各個零部件都滿足要求,但是它們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個產品,該如何證明可靠性呢?”
于是,團隊對該產品又進行了一系列環境試驗,并千方百計收集到了同批次生產的關鍵材料,對相同貯存經歷的關鍵材料采用新的檢測方法進行驗證。最后,團隊以大量的數據證明了產品可靠性滿足要求。“時刻跟自己較真,確保上天的都是可靠的,這才行。”大海說。
除了試驗驗證,還需要做對回收分系統做技術狀態比對。嫦娥五號成功返回,其回收分系統圓滿完成任務,就成為嫦娥六號回收分系統的基準線。每一個元器件、每一種材料、每一塊電路板的性能指標、試驗數據、技術狀態是否一致,都要去評估驗證。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大海說,可以存在差別,但是需要在一定的范圍內,同時,也要經過綜合評估證明這些差異對可靠性沒有影響。
“當我們把所有能想的都想到了,把所有疑問都解答了,大家才能夠百分之百放心。”大海表示。
約5個月的評估論證后,由于嫦娥六號降落傘貯存年份過長,團隊決定重新投產。然而,在新的降落傘研制過程中,團隊遇到了波折。
加工降落傘傘帶離不開一種特殊的材料,需要廠家定制生產,距離上一次加工傘帶已經過去了9年,生產這種材料的廠家早已經將設備閑置。
2022年,為了生產這種材料,廠家又重新啟用了這批設備,但至于這批設備能否生產出合格的材料,所有人的心中都打了問號。
第一批材料出來后,未能滿足指標,就算后來廠家不斷改進設備,也無法生產出合格的材料。眼見日子一天天過去,大海和團隊都坐不住了,在春節前直奔廠家。
那幾天,他們就住到了廠里,每天拉著工人師傅討論問題,確認試制方案,從編織工裝到紡織機調試,一刻沒有閑下來。春節前一天,廠里終于生產出了合格的材料。顧不上高興,研制團隊趕緊帶著材料返回北京,在大年三十對新生產的材料進行最后的測試,并與嫦娥五號使用的原材料進行了全面比對,最終實現原材料性能全面優于嫦娥五號。
“最終的結果出來后,大家才完全放心,高高興興過年去了。”老張說。
“并沒有因為嫦六與嫦五技術狀態一致,任務就變得更輕松。”參加過兩次任務的大海感慨。
回收著陸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嫦娥五號回收分系統的設計有著良好的技術基礎。以降落傘為例,神舟飛船與嫦娥五號返回艙的降落傘同屬環帆傘,從外形上看,面積為50平方米的嫦五降落傘,好似1200平方米面積的神舟飛船降落傘的縮比。
“形似神不似,看著好像一樣,但是在研制過程中困難重重。”大海說。與飛往近地軌道的神舟飛船的回收分系統相比,嫦娥五號回收分系統要去往遙遠的月球,然后再返回地球。雖然技術基礎相近,存在延續性,但是因為任務情況的變化,許多新問題接踵而至。
在降落傘研制過程中,團隊發現將降落傘尺寸在1200平米縮小為50平米后,雖然結構一致,但部分指標發生了非常大的差異,后來,團隊查找了相關的理論研究成果,發現了該傘型尺寸效應,得到了量化分析結果,并做了試驗驗證。“有的產品甚至沒法做到從結構上先縮比,只能重新尋找解決辦法。”大海介紹。
如果說嫦娥五號任務像一場殲滅戰,需要團隊集智攻關,解決技術難題,那么嫦娥六號任務更像是一場持久戰,不斷考驗著團隊的耐心與耐力。
近年來,型號任務激增,空間站、探月與深空探測,每一項都非常重要,團隊的每個人都身兼數職。
老劉在團隊中被稱為最忙的班組長,自嫦娥六號進入發射場之后,他前前后后前往文昌六次。他負責的高精度測距產品涉及物理、高壓、電子、機械等各個專業,也是探測器上唯一一個在軟件落焊期間進行大型試驗驗證后再交付上器的產品,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他從一開始就對大型試驗的過程進行了詳細的復盤,對每一個細節進行了深入的推敲,并對現場可能發生的技術風險定制了多重預案。
“既要完成好發射型號在發射場的各項工作,也要兼顧后方在研型號的科研生產,這是我們團隊的常態。”老劉表示。從嫦娥五號到嫦娥六號,他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操心的事情越來越多,也更能體會成功的不易。
“咬牙關,不負青春志,壯志酬。多少事,從來急。建功業,從來迫。”去年春節,嫦娥六號進入緊張的備戰階段,一天夜里,有感于團隊的堅守與努力,老劉在紙上寫下了這首《滿江紅》,詞中這樣結尾,“待來年,風景何處最美?回收這邊。”
當嫦娥六號返回器在回收分系統的保障下平安歸來,那朵綻放在藍天白云間的傘花已然成為最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