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此前,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于11日閉幕。兩會期間,來自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圓滿完成了履職工作,積極圍繞航天事業發展建言獻策,聚焦社會發展和百姓民生積極發聲,貢獻了五院人的智慧和力量。
五院代表委員圍繞“青少年科學素養提升、地月空間基礎設施、科技創新、量子產業發展、探月工程與行星探測工程、搭建創新聯合體”等提案議案備受新華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光明日報》《中國日報》《中國紀檢監察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新聞社、《中國航天報》《新京報》等多家媒體的高度關注。
下面,我們一起看看他們發出了哪些“航天好聲音”吧!
全國政協委員,五院黨委書記趙小津
五院研制并成功發射航天器突破400個
趙小津介紹,1970年4月24日,五院研制并發射的我國首個航天器東方紅一號進入太空,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接下來,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第一顆通信衛星、第一顆氣象衛星、第一顆導航衛星……不斷創造中國航天紀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發射,更是與東方紅一號并列,樹立起中國航天事業三大里程碑。至2011年8月12日巴基斯坦星成功發射,五院用41年時間走過了第一個“百星”歷程。
此后,中國航天事業前行的腳步不斷加速。2017年6月15日成功發射的“慧眼”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成為五院成功研制發射的第200顆航天器。僅過了3年半,成功實現我國首次月面采樣返回的嫦娥五號,在月球上留下了五院第三個“百星”烙印。
如今,五院以每年超過40星的研制發射頻率,僅用2年多時間迎來了“400星”的里程碑。其間,空間站建造任務取得全勝,“句芒號”促進碳匯監測,高分專項收官,天通一號、天鏈二號組網,高通量通信衛星接連上天……一顆顆“中國星”放飛太空,彰顯著“空間事業國家隊”的使命擔當。
“‘400星’的背后,是中國航天飛躍發展的縮影,是55年來航天人接續奮斗的壯麗征程,也是在黨領導人民逐夢太空征途上標注的又一閃亮坐標?!壁w小津說。
用好空間站,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
趙小津提出提案,希望充分利用空間站實驗平臺,推動我國青少年科學素養提升。趙小津指出,2017年以來,我國舉辦過諸如“中國空間站青少年科學實驗計劃”“空間站搭載青少年科學實驗訓練營活動”“全國青少年航天創新大賽”等多項航天專題賽事和系列活動,但這些活動未能形成全鏈條的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模式。
趙小津建議,要充分利用空間站問天、夢天實驗艙的實驗柜和空間,為全國青少年搭建起開啟科學探索、實踐科學夢想、開展科學實驗的專屬平臺,充分發揮中國空間站的科普資源優勢,搭建青少年深度參與空間科學探索的平臺,讓青少年的科學夢想真正有機會成為現實。
“還要推動全國性青少年航天創新實踐賽事成果實現搭載。”趙小津表示,要聚焦高水平自立自強,舉辦全國性青少年航天創新實踐專項賽事,以航天領域院士專家資源為指導團隊,面向全國青少年征集科學創想和探索項目,在系統論證、專業指導、科學實踐、優中選優的基礎上,重點支持在空間站實施,真正做到全程跟蹤、展示、反饋項目實施成果,持續點燃青少年科技創新夢想。
此外,趙小津還建議,立足青少年的認知能力和動手能力特點,將航天創新賽事納入教育部辦公廳公布的“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名單”自然科學素養類中,通過教育系統、科協系統、共青團系統等多方推進,持續提升賽事覆蓋面、參與度與影響力,讓全國青少年能夠廣泛參與其中,全力培養未來科技創新生力軍。
全國政協委員,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楊孟飛
構建地月空間基礎設施,搶占先機領跑產業市場
今年,楊孟飛就加快我國地月空間發展提出了提案。楊孟飛認為,地月空間開發利用已呈現出全球化趨勢,資源開發利用、太空服務等地月空間產業正在萌發,要實現有關目標,必須構建地月空間基礎設施。
“我們已經具備建設地月空間基礎設施的能力,當前正是空間基礎設施向地月空間擴展的關鍵時機。”楊孟飛指出,我國探月工程、高分工程、北斗工程和空間站工程已圓滿完成,為我國后續大規模地月空間探索和開發奠定了良好的管理、技術、物質和人才基礎。
但楊孟飛也從頂層規劃、空間資源和產業市場三方面分析了我國地月空間發展所面臨的困難和不足。
“我國還未明確提出統一的地月空間基礎設施發展規劃。”楊孟飛認為,面向后續月球探測、載人登月、行星探測等國家重大工程任務,當前正是加強統籌規劃的最好時機,從而避免“一次任務一次設計”的建設、科研與應用需求難以有效銜接等問題,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面向國家重大工程任務需求,目光長遠地牽引航天產業發展。
“目前,美、歐、日均已提出了地月空間基礎設施的相關規劃,但尚未進入在軌建設階段。對我國而言,當前正是搶占先機、領跑地月空間產業市場的關鍵機遇期,影響重大,意義深遠?!睏蠲巷w表示,在產業市場方面,我國正處于“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的關鍵時機。
就加速推進我國地月空間航天產業發展,楊孟飛提出建議,要抓住機遇,盡快開展地月空間基礎設施規劃,并加快實施系統建設,為地月空間發展提供基礎性、通用性的通信、導航、監測等服務,牽引空間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助推地月空間經濟,培育新型支柱產業,打造中國主導的國際合作平臺,共享共建,為全球用戶提供服務,彰顯中國的國際影響力,為全人類和平利用地月空間貢獻中國力量和智慧,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全國政協委員,五院510所黨委書記王潤福
“我國航天事業發展60余年,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先,靠的就是科技創新?!?/strong>
王潤福接受采訪時說,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深度調整,大國競爭和博弈日益加劇,科技自立自強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支撐和根本動力。
“我國航天事業發展60余年,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先,靠的就是科技創新?!蓖鯘櫢1硎?,未來將繼續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全面梳理我國航空航天領域基于關鍵技術、新技術的發展需求,繼續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以“重大工程”牽引帶動科技創新發展,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突破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推動新型工業化,建設創新型國家。
全國政協委員,五院510所量子頻標事業部技術總監陳江
推動量子產業發展,縮小東西部差距
“作為本屆科技界的全國政協委員,能夠為國家高科技發展建言獻策,利用自己所從事的科技工作,為減小東西部差距作貢獻,我感到非常榮幸。”陳江表示。
陳江一直從事量子頻標領域的研究工作,在今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他到多個單位走訪調研,聽取意見建議,結合自己在量子技術領域的探索思考,提出關于籌建西部量子科技產業園的提案。
“甘肅省有大批量子物理方面的人才,有重離子加速度器國家實驗室,還有銫鐘、銣鐘、原子磁力儀及光學頻率梳等量子精密測量設備?!标惤硎?,依托甘肅省在量子技術發展方面的資源優勢,在西北蘭州地區籌建國家級量子科技產業園,可有效牽引和帶動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縮小東西部發展差距。
就關于籌建西部量子科技產業園,陳江提出四點建議。一是要建立西部量子科技國家產業園,打造以高端重大裝備研制、國家創新中心等為核心的頂尖創新平臺;二是要支持原創前沿技術基礎研究,強化成果轉化,賦能高質量發展;三是要設立專項資金,多渠道籌措資金、助推發展;四是要做精做強特色優勢產業,吸引高水平人才。
此外,陳江還就加快“東數西算”工程實施、西部地區如何留住人才等方面提交了提案。
全國人大代表,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天問一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
中國月球探測取得巨大成就
孫澤洲介紹,中國月球探測已經歷了近20年的發展,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連續成功,探測能力不斷提升,從環繞遙感探測到著陸巡視就位探測、再到獲取月球樣品更為精細探測,其中月球背面的著陸巡視探測更是世界首次。
孫澤洲說,嫦娥四號要實現三個國際首次、兩個國內首次,到月球背面去,向人類探月史上的空白區域進發,就要攻克如何建立地月中繼通信、如何在月球背面復雜地形安全著陸、如何在沒有太陽能供電的月夜期間測量月壤溫度等一個個重大難關。所以后來,研制團隊創建了地月空間中繼通信網絡體系架構的“中國方案”,實現月球背面探測器與地球之間數據高效傳輸,突破地月全時中繼等關鍵技術,實現了人類首次月背軟著陸與巡視探測。
探月一期二期三期四期為未來的科研站建設積累了很好的基礎,但在月球上建科研站還有很多方面的技術挑戰,“我們對于著陸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把更多的設施等等帶到月球上;需要新型能源,不僅僅是在月夜能夠生存,還希望在月夜能夠工作,再有是系統之間的協同工作,在月球上建立網絡等等,應該說還有很多技術挑戰?!睂O澤洲說。
另外,他還透露,在月球探測方面,后續探月工程四期還將進行月球背面采樣返回、月球南極著陸/巡視/飛越探測。
火星探測難度大,目前整體成功率只有50%左右
孫澤洲接受采訪時介紹,火星探測難度大,尤其是火星著陸探測風險極大,目前整體成功率只有50%左右。火星探測的難點主要是火星環境帶來的新影響和新問題。有4億公里地火遠距離通信難題、火星稀薄大氣進入難題、弱光照條件下太陽能高效利用難題、火星表面沙塵防護難題等。
孫澤洲還介紹,針對火星表面巡視面臨弱光照、易沉陷的難題,我們也是國際上首次在火星采用“太陽能集熱器”技術,實現了高效太陽能利用,集熱器太陽能轉換效率高達80%,為“祝融號”火星車提供了良好的溫度保障?!盀榱颂岣呋鹦擒囈苿有阅芗跋孪菝撾U能力,我們還創新設計了基于主動懸架的全新移動系統,實現了車體抬升、自主蠕動和車輪抬升等功能;通過六輪獨立轉向控制,實現了火星車行進間轉向、原地轉向等多種運動形式?!睂O澤洲說。
此外,孫澤洲還透露,按照我國對于行星探測工程的規劃來講,2023年前后,將實施火星采樣返回任務?!盎鹦遣蓸臃祷孛媾R困難和挑戰,比如在火星表面生存,動力系統需要面臨火星晝夜溫差與火星軌道樣品交匯轉移的問題,我們正在積極地做準備、積極地做研究工作?!睂O澤洲說。
全國人大代表,五院513所所長、黨委副書記李林
瞄準核心關鍵技術,搭建創新聯合體
李林提出,從世界科技創新競爭格局來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亟需國家層面搭建良好的創新生態,從根本上解決長期以來國家創新資源分散、主體多元、協同不足等問題。
對此,李林在今年兩會上提出了“進一步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搭建創新聯合體,服務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建議。他指出,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將創新聯合體打造成連接和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協同效能、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重要平臺。
“要瞄準核心關鍵技術,搭建創新聯合體,貫通行業間壁壘,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將創新聯合體打造成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重要載體?!崩盍终J為,這將有效整合分散在不同創新主體或科研機構的創新人才和資源,從各行業和各區域上打破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研究機構等之間的壁壘,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