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搜救衛星組織第66屆理事會(CSC-66)確認,北斗系統搭載的6顆衛星的搜救載荷符合全球中軌衛星搜救系統空間段標準要求,標志著北斗系統加入國際搜救衛星組織的技術審核工作全部完成。
在通過審核的6顆北斗導航衛星搜救載荷中,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以下簡稱西安分院)承擔了其中4顆北斗導航衛星搜救載荷的研制工作,均工作在中軌道上。
主動投身“俱樂部”——搜救載荷怎樣工作
在普通手機信號無法覆蓋的偏遠地區,在遇到特殊情況時,可以通過國際搜救衛星組織的衛星和地面應用終端實現定位并獲得救援。
加入國際搜救衛星組織,對于中國的北斗三號衛星導航系統融入國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從2017年啟動北斗三號衛星導航系統加入國際搜救衛星組織的工作,此后分三批次在6顆導航衛星上搭載了搜救載荷。
歷時多輪的審查、測試和復核,對國內外不同區域充分驗證了北斗導航衛星搜救載荷的遇險信號轉發性能,北斗導航衛星搜救載荷全部11項指標通過國際搜救衛星組織的技術審查,受到了各成員國代表的好評。
對標國際規則——北斗搜救載荷的“國際范”
五院西安分院承擔研制的北斗導航衛星搜救載荷最大的特點是工作帶寬比較窄,指標要求比較高。在早期研制經驗的基礎上,西安分院開始了北斗導航衛星搜救載荷的研制。通過多輪技術攻關,由我國自主研制的國產化搜救載荷成功在北斗三號衛星上實現應用,全部指標滿足國際搜救衛星組織的考核,獲得了“國際俱樂部”的充分認可。
這是北斗國際化工作取得的又一項重要進展,將有助于我國履行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提升全球遇險與安全報警效率。
隨著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服務,屬于北斗的“全球時代”進一步到來,“中國的北斗”已真正成為“世界的北斗”。五院北斗人將繼續發揚“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時代北斗精神,讓中國北斗更好地服務全球、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