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视频播放/妞干网免费/极品嫩白丰满美女被强视频/厨房的师生激情h - 操人片

English     CAST內部郵箱入口    

聚焦“碳達峰”“碳中和”:空間遙感技術來了!

時間:2021年09月24日 信息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3350 字體:

9月24日,“碳達峰、碳中和”國家戰略和空間遙感技術高峰論壇在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以下簡稱五院)會展中心舉行。會議聚焦“碳達峰、碳中和”(雙碳)國家重大戰略目標,匯聚碳遙感及應用領域領軍專家和團隊,共議“雙碳”遙感監測體系與應用技術發展。我國“雙碳”領域權威專家丁仲禮院士、王金南院士,我國航天領域專家葉培建院士、王巍院士、楊孟飛院士,以及來自中國科學院、國防科工局、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浙江省湖州市相關組織機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以及地方高校的權威專家出席此次論壇。大會開幕式由楊孟飛院士主持。五院黨委書記趙小津向大會致歡迎詞。

 

碳1.jpg


碳2.jpg


趙小津代表五院對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從三個方面分享了對于我國自主的“碳監測空間遙感系統”的理解。他指出,“內政、外交”是碳監測空間遙感的服務導向;“自主、開拓”是碳監測空間遙感的血脈特質;“融合、創新”是碳監測空間遙感的前行之路。趙小津表示,希望通過本次論壇的研討交流,進一步深入理解國家“雙碳”戰略要求,了解我國碳監測遙感數據處理與應用現狀,并系統研討空間遙感在“雙碳”戰略實現過程中的作用及建設構想。

 

碳3.jpg


葉培建院士、王巍院士為大會開幕致辭。葉培建院士指出,“雙碳”問題是當前人類面臨的最重要問題之一,要通過此次大會,共商我國碳排碳匯空間遙感監測體系的建設,集中優勢助力碳監測遙感領域再攀高峰。

 

碳4.jpg


王巍院士表示,此次大會匯聚了國內研究力量,促進專家間的交流與合作,要依靠技術的力量,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支撐。

 

碳5.jpg


會上,丁仲禮院士以《碳中和:三端發力體系及技術需求》為題作大會報告。丁院士指出,針對我國“碳收支”狀況,應盡早建立系統的監測、計算、報告、檢驗的標準體系,保證“話語權在我”。“雙碳”目標實現需要政府和市場“兩只手”合力推動。

 

碳6.jpg


王金南院士以《中國碳達峰碳中和路徑與對策》為題作大會報告。他指出,要讓數字產業為“碳達峰、碳中和”賦能增綠,發展氣候模式和碳循環模擬預測、溫室氣體排放監測核算技術,建立較為可靠、長時間序列的中國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數據集,支撐城市碳排放管理和“雙碳”規劃。

 

碳7.jpg


五院遙感衛星總體部衛星總設計師曹海翊在大會上以《空間遙感技術助力“雙碳”目標》為題作報告。她指出,在碳監測上,天基遙感具有獨特優勢。宏觀上,可以“一把尺子量全球”,使我國掌握氣候協商主動權,建設性參與全球環境治理,也能有效助力政府掌握碳源匯動態,實現發展決策和過程管控。微觀上,通過遙感衛星“巡天督察”能夠發現違排、毀林等具體問題,切實服務于“碳達峰、碳中和”各項舉措落地。

 

近年來,“碳達峰”“碳中和”已經成為關乎國計民生的熱詞,我國將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減排、增匯”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核心,必須協同并舉,加強我國基于碳監測數據的碳排放、碳匯核算工作。我國在2016年成功發射了中國碳衛星(TanSat),成為國際第三顆溫室氣體衛星,用于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監測。

 

會議指出,對“雙碳”目標的監測,在關注溫室氣體濃度之外,亟需掌握導致濃度變化的碳排放和碳匯過程動態,有效支撐氣候治理各項部署。當前我國已經突破了溫室氣體、陸地碳匯等方向定量遙感技術,正在推進我國自主的天基碳監測體系規劃和系統論證,發展多尺度、多維度各型衛星系統,分階段部署、組網運行,協同服務“雙碳”監測整體目標。


碳8.jpg



關于本院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航天城 網站建設: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
Copyright © 2000-2025 www.xmqrg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版權所有
京ICP備2001126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