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以下簡稱五院)抓總研制的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經過漫長的飛行和環繞旅途后,成功抵達目的地,于5月15日著陸火星表面。這是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完成火星“環繞”后的又一項重要步驟。
回望這半年多的太空旅行,天問一號在奔火路上如何保持穩定的溫度?如何與地面建立聯系?著陸器著陸火星如何減速?
現在就來給大家揭秘啦!
強大的
立體通信測控網
五院為火星探測器研制的測控數傳分系統包括進入艙UHF頻段收發信機、火星車UHF頻段收發信機和X頻段深空應答機等關鍵設備,搭建了地球與著陸巡視器、環繞器及“祝融號”火星車之間的立體通信測控網,助力著陸巡視器成功著陸,也將在后續“祝融號”火星車與環繞器及地面之間建立通信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給力的火星傘系減速分系統
天問一號采用一頂主降落傘、一次性充氣展開減速的方案。降落傘是鋸齒形盤縫帶傘,傘的頂部是盤,接著有一圈縫,下面是帶,帶的尾部做成了鋸齒形,有利于承力和確保穩定性。
除此之外,五院研制的4臺小相機在天問一號著陸火星的過程中也發揮重要的記錄功能。其中2臺開傘監視相機在降落傘開傘前已開始工作,記錄并見證降落傘完美綻放的時刻。
神奇的
銀色“沖鋒衣”
天問一號在向火星靠近的飛行軌道里需經歷多次的溫度循環變化,最高溫100℃、最低溫可達-120℃,這樣一個溫差200多度的環境,對其內部設備正常工作的影響極大。五院科研團隊為天問一號研制了一件銀色的“沖鋒衣”,學名低吸收-低發射熱控涂層,它是一種涂飾在航天器外表面的熱控制材料,通過對太陽光譜輻照的反射能力,以及其自身的紅外輻射特性,有效地減少空間環境對航天器內部造成的溫度影響。這件“沖鋒衣”還能抵抗空間高能紫外輻照、原子氧轟擊以及多種高能粒子與電離輻射的攻擊,為天問一號奔火旅途提供全效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