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繼第55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一個月后,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二十余載漫漫北斗路,從單星研發到多星并舉,從艱難追趕到昂首超越,中國北斗成為屢創太空中國速度的中國智慧。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組網模擬圖
如果說技術創新驅動著北斗不斷實現更精、更強,那么管理創新則托舉著北斗不斷追逐更快、更穩。作為我國航天史上首個星座組網工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管理創新到底有哪些奧秘?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以下簡稱五院)用不懈的探索與實踐給出了答案。
三步走、一盤棋
管理理念的大智慧
中國北斗路,不走尋常路,這是我國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得到的深刻領悟。考慮到當時的經濟實力、技術水平和快速投入使用的需求,我國通過充分的論證,拋棄了國際上慣有的一步建成全球組網系統的路線,采取“先區域、后全球”三步走的戰略。
邁入世上無人走過的路,就要動用非同尋常的智慧。“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習近平總書記的這番話在北斗導航衛星的研制中得到了充分的驗證。
本著五院第一任院長錢學森創立的中國航天系統工程管理理念,五院提出了“管理戰略統一部署,重大決策統一領導,資源人員統一調配”的管理思路,逐步摸索出航天項目群管理模式。
他們到各地遍尋“能人”和技術水平高的廠家,利用國內最先進的科技成果和最優質的材料、技術、產品,進行系統集成,實現總體優化。
北斗這一復雜的航天系統工程牽引帶動了400多家單位、30余萬科技人員心系北斗,全力托舉北斗。在全國一盤棋的大協作下,各個環節高效運轉,資源得到有效整合。
我國衛星導航事業起步晚,一些重大核心技術和關鍵產品是買不來的。在推進國產化的過程中,只要北斗工程需要,各地方、各部門、各單位不講條件、爭挑重擔。
北斗三號衛星總指揮遲軍感動地說:“眾多單位面對國家需求寧可放棄一些經濟利益,以報效祖國的情懷全力投入,為北斗工程提供了中國最好、與國外同等水平甚至超越國外的產品,撐起了北斗自主可控的天地”。
國產化推進之初步履維艱,五院不惜花費超過其它衛星3倍多的時間反復驗證、測試、迭代,并主動幫助生產廠家改進技術和管理流程,毫無保留地傳授經驗。
北斗三號工程副總設計師、衛星首席總設計師,曾任北斗二號衛星總設計師的謝軍回憶,那段時間只要一下班或周末,他就跑去廠家現場“督戰”,有時做產品試驗,他也一直守著,甚至36小時不合眼.
“發展的路子走得有點彎、有點長,但是符合國情和發展需要……節拍與國民經濟的步伐完全一致”,北斗一號衛星總指揮李祖洪說。
“三步走的戰略確保我們至少提前十年用上了北斗,滿足了我國的實際情況,是中國的首創”,北斗一號衛星總設計師范本堯感慨道。
一張藍圖繪到底。在三步走戰略的指引下,五院北斗人始終保持定力,不論遇到任何風雨險阻,都咬定青山不放松。
★2003年,北斗一號系統建成,使我國成為繼美、俄之后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2012年12月27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提供區域服務,北斗系統成為國際衛星導航系統四大服務商之一;
★2018年12月27日,北斗三號基本系統部署完成;
★如今,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全面建成開通。
步步為營、久久為功,北斗成就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東方傳奇,將三步走的戰略路徑逐步變為現實。
四加一、一條鏈
管理制度的大格局
從北斗一號數年研制一顆星,到北斗二號3年研制15顆星,再到北斗三號3年并行研制20顆星;從單機產品年交付量百十臺套到最高時每年上千臺套……眾多奇跡的誕生得益于五院不斷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形成了一整套獨具特色的管理制度。
針對北斗工程時間緊迫、技術復雜、多星多線并舉、參研單位眾多的特點,五院跳出了單星管理模式,開創了組網衛星研發生產組織管理的新模式,首創了“四加一”的管理流程體系:技術流程、計劃流程、產品保證流程和技術安全流程,加上與四個主線流程緊密契合的政治工作流程,實現了衛星群研制工作項目在黨的統一領導下靈活調配。
從設計、研制到生產、發射,再到在軌管理,“四加一”的管理流程體系覆蓋了北斗全壽命周期,形成一條鏈的管理制度和規范體系。可以說,北斗人的每一項工作,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科學的制度指導下開展的。這一管理體系被實踐證明非常符合星座組網工程,被樹為典范在行業內推廣。
其中,質量管理是北斗全壽命周期的關鍵。為確保北斗連續穩定精準運行,五院組建了以劉崇華等經驗豐富、技術過硬的產品保證經理為核心的北斗三號產品保證隊伍,建立了覆蓋全層級的產品保證體系和傳遞落實機制,面向全體承研單位、各層級產品全面推行產品保證工作。
他們充分利用批產的優勢,單機產品滾動備份,多星之間相互并行驗證。在處理質量與進度這對“雙螺旋”時,五院始終將質量放在首位,從不因時間緊迫而放松對質量的要求。“一納秒也不放過”、“堅決更換有微小誤差的蓄電池”等故事在五院膾炙人口,展現的就是北斗人追求卓越的精神。
在整個鏈條的后端,五院并沒有將衛星交付后就不聞不問,而是充分利用在衛星導航領域的深厚積淀,成立了以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楊慧為首的導航在軌項目辦,建立了導航衛星在軌運行服務保障系統,對在軌的所有北斗導航衛星進行統一管理。
這個保障團隊的成員曾親手放飛一顆顆北斗衛星,對北斗最有感情、最了解北斗,相對來說也最了解用戶,他們成為三班倒、24小時不停歇的“追星族”,把在軌保障服務做到了用戶心坎里。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五院開創了導航組網衛星研發生產組織管理的新模式,最早形成并實踐了中國航天產品工程的理論和方法,實現了項目群管理的技術和方法全面創新。
獨特的管理制度,不僅有力托舉了北斗導航衛星組批生產和密集發射,還極大地牽引和帶動了國內宇航基礎工業的發展,為中國航天事業跨越性發展奠定基礎,是推動重大航天工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益探索。
智能化、簡減檢
管理手段的大跨越
整星研制周期縮減25%,發射場周期減少27%,發射場人員減少39%……成績映射著五院人堅持自我完善、自我發展,不斷提升管理手段的勃勃生機。
塑造“更好的自己”,大道至簡是關鍵。為進一步優化發射場流程、精簡人員,他們在原有整星研制流程的基礎上整合了總裝和測試項目,減少了大部件拆裝次數,從而降低了人為問題的發生概率。
此外,遠程測試、無線健康狀態檢查、測試島、脈動式總裝、智能管控等新手段蓬勃而出,使批量生產更加智能高效。而這些新手段在五院推廣之前,北斗隊伍通常都是“第一個吃螃蟹”,也能最先品嘗到管理創新的甜頭。
“墨守成規就會止步不前,放下姿態、創新思想,才是創造‘中國的北斗、世界的北斗’的必由之路”,曾歷經北斗管理創新全過程的北斗三號衛星副總指揮王東感慨道。
為突破發射高峰期集中交付產品壓力大的瓶頸,五院打破常規,提前策劃先期投產方案,根據產品的成熟度進行分類,有重點地提前投產,極大緩解了承研單位的壓力,保障產品質量安全。
此外,在“統一批次、統一狀態、穩定質量”的采購原則下,五院做到了一次定貨、分批采購、分批交付。北斗三號研制中就曾出現24顆衛星一次性采購的盛況,五院單機和整星生產線全面高速運轉。這些創新舉措極大提升了北斗三號的組批生產效率。
“管理創新不可避免地要打破一些條條框框和現有的管理規范,在一些措施能否產生良好效果的關鍵時期,各級領導給予團隊鼓勵和資源支撐,成為團隊的堅強后盾”,北斗三號衛星總指揮遲軍認為,在各級領導的支持下,在全國各兄弟單位的協作下,北斗研制隊伍充分發揚了“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時代北斗精神,凝神聚力、主動創新,管理創新的成果是整個集體智慧的結晶。
“鑄國家重器,織蒼穹巨網”,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斗一號衛星總指揮李祖洪的詩句道出了五院北斗人的使命與擔當。向全球組網目標一步步邁進的征程,因管理創新的賦能而屢創奇跡、精彩絕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