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錢學森
今天,是中國航天事業奠基者、“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首任院長錢學森先生108周年誕辰日。1935年,錢學森赴美國留學,十年后,成為了世界一流的空氣動力學家、火箭專家,然而,他卻一心想念著祖國。當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后,錢學森按捺不住回國的愿望,迫切希望回國參加祖國的建設。為了能回國,他歷盡艱難躲過跟蹤,躲進一家咖啡店,在一張香煙紙上匆匆寫下了一封求助信,表達了返回祖國的愿望。這封求助信幾經波折,終于寄到了中國。
回國后不久,錢學森先生指導并開創了中國的空間事業,主持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制和發射工作,培養了我國第一代人造衛星技術專家,規劃了我國空間技術的發展,推進了我國空間事業成功起步和快速發展,促使中國空間事業取得了多個“第一”的輝煌。
高瞻遠矚開啟中國空間事業大幕
作為我院的首任院長,錢學森先生親手開啟了中國空間事業的大幕。上世紀60年代初,通信、氣象、導航等衛星剛剛誕生,就連研制和發射它們的外國科學家也處于探索階段。在中國,只有錢學森等極少數科學家對衛星和空間技術有所了解,并積極主張發展。早在1962年,中國剛剛成功發射了近程火箭的時候,正是他高瞻遠矚地提出了“要盡早為發展人造衛星做準備”的指導思想。也是他,親手培養了我國第一代人造衛星技術專家,并指導他們開始了中國空間事業的研制和長遠規劃。他親手撰寫的《星際航行概論》一書,囊括了空間技術的基本理論知識,凝聚著他在領導中國發展航天事業中所獲得的第一手實踐經驗,是我國最早的關于航天技術的學術著作,是上世紀人們系統學習航天技術知識的唯一讀物,具有重大的啟蒙和開山意義。
親自主持我國第一顆
人造衛星的研制和發射工作
1965年1月,錢學森正式向國家提出研制第一顆人造衛星的計劃,并獲得中央批準。1968年2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國防科委組建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五院),擔負衛星研制工作,并任命錢學森兼任首任院長。他在“文革”高潮中臨危受命,帶領一批航天人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艱苦奮斗,精心描繪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藍圖。在研討軌道設計時,是他勇敢地提出“我們的人造衛星要么不打,要打就打圓軌道,一定要非常精確,不能重復別人的路子”的指導思想;衛星出廠鑒定時,有人提出:衛星僅在地面模擬試驗了5天,怎么能保證衛星打上去在太空中能運行二十幾天?由于誰也給不出解釋,衛星的出廠鑒定一直無法通過。是他收下厚厚的衛星技術和測試文件仔細看起,幾天后在鑒定文件的封面上鄭重寫下了一行字:“我看,此星可以出廠。”他以他特殊的專家身份和真知灼見一語定乾坤,中國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東方紅》樂曲傳遍全球,中國空間事業由此開啟。
畢生致力于航天人才培養
1956年回國后,他把自己多學科的研究成果、經驗和智慧都無私地貢獻出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親自為學生和研制人員講授航天知識。學生的學習計劃他親手制定,他的私人藏書也成了公共資源。在他的指導、培養和推動下,當年的那批衛星研究設計隊伍,后來成為了我國空間事業發展的主力軍。承蒙他施教的許多人至今仍對他心懷感恩,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在回憶他時,由衷地表示:“是他將我們這一代航天人領進了導彈科學的大門,他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楷模”。2007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看望這位96歲的老科學家,他仍滿心惦念祖國人才培養問題,反反復復向總理提出了兩條意見:一是大學要培養杰出人才;二是教育要把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結合起來。
創建中國系統科學學派
錢學森先生從控制論思想中提取了直接應用于工程設計的內容,在領導我國航天科學技術的實踐建立了工程控制論,創造了總體設計部的方法,奠定了系統科學的研究基礎,這一模式被中國航天應用至今。他所強調的“抓總體,抓大總體,按系統分層次,把各個環節嚴密地組織起來”的衛星工程研制原則至今仍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組織機構設置和衛星工程研制的基本指導思想,成就了東方紅一號、神舟載人飛船、嫦娥探月衛星等一系列的輝煌。可以說,中國航天的每一個標志性成就背后都有他的思想光輝在閃現。
錢學森先生是航天精神的光輝代表,強烈的愛國熱情、崇高的民族氣節,持續地追求科學、追求創新的執著精神,艱苦奮斗的奉獻精神,已成為中國航天寶貴的精神財富,也必將激勵鼓舞一代代航天人為早日建成航天強國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