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未來航天員將在里面完成空間實驗工作。(央視新聞截圖)
未來幾年,我國重大航天任務密集,這些項目怎么布局?8月8日,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進行了清晰描繪。
《規劃》明確了“十三五”時期科技創新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其中有多個項目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密切相關,值得期待。
載人航天
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空間站試驗核心艙,以及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掌握貨物運輸、航天員中長期駐留等技術,為全面建成我國近地載人空間站奠定基礎。
探月工程
突破全月球到達、高數據率通信、高精度導航定位、月球資源開發等關鍵技術。突破地外天體自動返回技術,研制發射月球采樣返回器技術,實現特定區域軟著陸并實現采樣返回。
火星探測
圍繞火星環境、地質等研究和生命信息探尋等科學問題,按照“一步實現繞落巡、二步完成取樣回”的發展路線,到2020年發射首顆火星探測器,突破火星環繞和進入、著陸與巡視核心關鍵技術,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探測,開展火星全球性、綜合性的科學探測,高起點完成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實現我國月球以遠深空探測能力的突破。
2015年11月3日,在第17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研制的火星探測器首度亮相,引起極大關注。(王旭 攝)
深空探測
2018年發射嫦娥四號,實施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著陸巡視探測。2020年完成小行星、木星系、月球后續等深空探測工程方案深化論證和關鍵技術攻關。
研制重型運載火箭
圍繞深空探測、載人登月等大規模空間活動任務需求,研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百噸級重型運載火箭,2020年前突破10米級大直徑箭體結構、500噸級液氧煤油和220噸級液氫液氧兩型大推力火箭發動機等核心關鍵技術,確定合理可行的總體方案。
8月1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六院負責研制的重型運載火箭50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首次燃氣發生器-渦輪泵聯動試驗取得成功。圖為試驗現場工作照。
新型航天器
突破分布式可重構彈性空間體系與技術體制、分布式可重構航天器協同測控和能量傳輸等關鍵技術;加強超強性能航天器平臺、可維修可重復使用衛星、空間機器人等技術研發;面向下一代新型空間系統建設,開發智能高品質新型衛星平臺等。推進我國空間體系戰略轉型、空間探測新機制、空間技術前沿理論與自主核心技術發展。
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
完成天基和航空觀測系統、地面系統、應用系統建設,基本建成陸地、大氣、海洋對地觀測系統并形成體系。
地球觀測與導航
突破信息精準獲取、定量遙感應用等關鍵技術和復雜系統集成共性技術,開展地球觀測與導航前瞻性技術及理論、共性關鍵技術、應用示范等技術研究,為構建綜合精準、自主可控的地球觀測與導航信息應用技術系統奠定基礎。
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與維護系統
重點突破在軌服務維護技術,提高我國空間資產使用效益,保障飛行器在軌安全可靠運行。
“天地一體化”
推進天基信息網、未來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的全面融合,形成覆蓋全球的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
8月6日0點22分,天通一號01星成功發射,這是我國衛星移動通信系統首發星。可提供全天候、全天時、穩定可靠的移動通信服務。(謝奇勇 攝)
智能制造和機器人
以智能、高效、協同、綠色、安全發展為總目標,構建網絡協同制造平臺,研發智能機器人、高端成套裝備、三維(3D)打印等裝備,夯實制造基礎保障能力。
重點新材料研發及應用
重點研制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高溫合金、先進半導體材料、新型顯示及其材料、高端裝備用特種合金、稀土新材料、軍用新材料等,突破制備、評價、應用等核心關鍵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