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6日,天通一號01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作為我國自主研制的首顆移動通信衛星,它以填補我國在移動衛星通信領域空白的重要身份首度進入大眾視野,在今年盛夏時節再掀業界及社會對中國航天成果的關注熱潮。
天通一號01星發射成功后,集團公司和五院高度重視,五院張洪太院長強調要加大對天通一號01星重要意義和技術創新點的宣傳力度;院政治工作部精心策劃,與各主流媒體進行充分溝通,通信衛星事業部認真落實、密切配合,在各級各類媒體開展了系統的宣傳,相繼對天通一號01星所肩負的國家使命、新技術成果及其應用前景等展開深度報道,在社會上又一次引發了關注航天的熱潮,受到廣泛的社會贊譽。
當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指揮大廳宣布天通一號01星發射成功后,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經濟日報、科技日報、中國航天報、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國防部網站、新浪網、搜狐網、網易、騰訊網等媒體第一時間發布官方消息,隨后被近30多家行業媒體及地方媒體轉載。《人民日報》頭版發布《天通一號01星成功發射系我國首顆移動通信衛星》;新華社發布了《天通一號升空 中國版海事衛星來了》報道,《中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以《我國首顆移動通信衛星"天通一號"成功發射 坐飛機上網或成可能》為題、人民網以《"中國版海事衛星"天通一號01星成功發射 填補空白》為題、《科技日報》以《我國首顆移動通信衛星6日凌晨升空,無論在哪,你都不再孤單!》和《天通一號01星告白書:一切注定我的不尋常與"金貴"》為題,《中國科學報》以《天通一號衛星成功發射 我國實現移動通信技術重大突破》為題對衛星進行了廣泛報道。現將新華社、《科技日報》文章刊發如下:
新華社:天通一號升空中國版海事衛星來了
8月6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天通一號01星發射升空,這是我國衛星移動通信系統首發星。新華社發(杜財攝)
由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研制的我國衛星移動通信系統首發星、被譽為中國版的海事衛星的天通一號01星,8月6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并進入距離地球約三萬六千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
這標志著我國邁入了衛星移動通信的"手機時代"。
確保災后應急通信 實現通信無縫覆蓋
天通一號01星是一顆大容量地球同步軌道移動通信衛星,可以為車輛、飛機、船舶和個人等移動用戶提供語音、數據等通信服務,優勢在于終端的小型化、手機化。
天通一號的研制在2008年"5?12"地震后提上日程,首要任務是確保我國遭受嚴重自然災害時的應急通信,填補國家民商用自主衛星移動通信服務的空白。此前,我國遭受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時,往往需要租用國外衛星電話。
與地面移動通信系統相比,天通一號有哪些本領?
地面移動通信系統受基站覆蓋區域所限,很難在邊遠山區、沙漠戈壁、森林等地區實現通信全覆蓋。天通一號則不受地形等因素影響,可以自上而下實現對海洋、山區和高原等地的無縫覆蓋,對海上石油勘探開采、森林防護等通信能力提升有重要幫助。而且,天通一號工作頻段信號傳輸損耗小,有利于終端設備的小型化,便于攜帶。
進入地球同步軌道移動通信俱樂部
"天通一號衛星的技術指標與能力水平達到國際第三代移動通信衛星水平。它的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地球同步軌道移動通信衛星俱樂部。"五院天通一號衛星總設計師陳明章說。
天通一號引入三維數字化設計,采用單機集成設計、混合集成電路等技術,集成多種信息處理功能。一臺單機就可以執行過去多臺單機才能完成的任務,有效提高了衛星效能。
此外,天通一號的研制成功使得目前我國現役的主流通信衛星平臺——東方紅四號衛星平臺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與擴展。
"天通一號衛星的設計能力、平臺技術、載荷技術、基礎元器件、原材料和地面仿真實驗驗證技術,達到了較高的水準。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天線技術以及元器件、原材料、設計驗證方法等,可以廣泛應用到其他型號的衛星研制中去。"五院天通一號衛星總指揮邊炳秀說。
攻克多項關鍵技術
作為我國首顆移動通信衛星,天通一號關鍵技術多,難度大。經過五年多的技術攻關,科研人員攻克了多項關鍵技術,實現了我國移動通信衛星技術的重要突破。
比如,低無源互調(PIM)技術是衛星系統關鍵技術之一,也是當今國際宇航界共同關注的技術難題。無源互調指天線在大功率發射的同時由于天線接收靈敏度高,產生的雜波會落入接收通道,形成自身干擾,嚴重影響通信能力。為此,項目團隊歷經艱苦攻關完成了國際首次整星級無線PIM試驗,滿足任務要求,標志著我國這一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據預計,我國移動通信衛星系統的終端用戶十年內將超過300萬,服務范圍涵蓋災難救援、個人通信、海洋運輸、遠洋漁業、航空客運、兩極科考、國際維和等方方面面。中國電信集團正在研制一款具有特殊移動通信業務的手機。帶上它,無論你走到天涯海角,都可以實時與家人朋友通話、短信、上網、視頻交流等。
"'十三五'期間,我國還將進一步提升衛星移動通信服務容量和覆蓋區域,實現衛星移動通信的規模化應用與運營,為國家'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建設與應用搭建重要的支撐平臺。"五院通信衛星事業部周志成說。
科技日報:我國首顆移動通信衛星6日凌晨升空,無論在哪,你都不再孤單!
6日凌晨,我國首顆移動通信衛星"天通一號01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被譽為"中國版海事衛星"的它,將在距地面36000公里的軌道上"頂門立戶",為我國國土及周邊海域的各類手持和小型移動終端提供話音和數據通信覆蓋,填補我國在移動衛星通信領域的空白。
記者從該衛星研制單位——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了解到,該衛星的成功發射,將使我國進入衛星移動通信的手機時代,其將在個人應用方面發揮重大作用。也許用不了多久,我們在乘坐飛機時,就可以借助該衛星的高速率數據傳輸服務,方便地上網辦公或與朋友微信聊天了。
憑借技術實力躋身移動通信衛星俱樂部
"在技術層面,天通一號01星的技術指標與能力水平能夠達到國際第三代移動通信衛星水平。"五院天通一號衛星總設計師陳明章說,"它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了地球同步軌道移動通信衛星俱樂部。"
陳明章表示,該衛星引入了三維數字化設計技術,采用了單機集成設計、混合集成電路等技術,集成多種信息處理功能,用一臺單機就可以實現過去多臺單機完成的任務,有效提高了衛星效能。
天通一號01星的研制基于我國成熟的東方紅四號衛星平臺,但該衛星同時也使得東四平臺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與擴展,載荷及散熱能力等均實現了突破。"該衛星的設計能力、平臺技術、載荷技術、基礎元器件、原材料和地面仿真試驗驗證技術,均達到較高水準,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方法可以廣泛應用到其他型號衛星研制中。"五院天通一號衛星總指揮邊炳秀說。
經過五年多的技術攻關,天通一號01星上實現了我國移動通信衛星技術的重要突破。
據衛星研制人員介紹,無源互調(PIM)指天線在大功率發射的同時由于接收靈敏度高,發射產生的雜波會落入接收通道,形成自身干擾,嚴重影響通信能力。如果該問題不解決,原本可以同時支持5000路通話的衛星,或許只能支持500路通話甚至更低。因此低PIM技術已成為當今國際宇航界共同關注的技術難題。在天通一號01星研制過程中,項目團隊完成了國際首次整星級無線PIM試驗,驗證了載荷系統PIM指標,滿足衛星任務要求,標志著我國在此項技術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通信無縫覆蓋,走到天涯海角也能通話上網
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移動衛星通信系統,是航天人一直以來的夢想。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以童鎧院士為代表的老一輩航天人就提出,在我國這樣幅員遼闊、山地多平原少、自然災害頻發、通信需求量大的國家,發展移動衛星通信是必然要求。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震區地面通信網絡全面癱瘓,成為信息孤島。當時國際上已形成銥星(Iridium)、歐星(Thuraya)和國際移動通信衛星(Inmarsat,原海事衛星系統)等移動衛星通信系統,而我國只能租用國外系統投入抗震救災。此后,我國啟動了自主移動衛星通信系統的立項論證,下決心填補該領域的空白。2010年,五院啟動了對天通一號01星的研制攻關。
"我國地域遼闊,多山區、少平原,地面移動通信系統受到基站限制,很難實現全覆蓋。"陳明章說。有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地面移動通信覆蓋率不到陸地面積的10%,即使在北京覆蓋率也不足20%,如南海等廣闊區域就更加難以覆蓋。
移動衛星通信系統則不受地形等因素影響,能夠自上而下實現對海洋、高原等地區近乎無縫的覆蓋,可廣泛應用于個人通信、海洋運輸、遠洋漁業、航空客運、旅游科考及國際維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民用和商用價值。同時,其頻段信號傳輸損耗小、雨衰小,有助于在保證通信質量的前提下,實現地面終端設備小型化,可大大提高用戶使用的便捷性。
據了解,中國電信集團已經開展行動,計劃推出一款具有移動衛星通信功能的手機,即使走到天涯海角,都可以用它跟家人朋友通話、發短信、聊微信、甚至視頻交流。
后續,我國將按照分步走的原則,進一步建設全球移動衛星通信系統,實現其規模化應用與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