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團連續12年獲評國資委央企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A級成就紀實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連續12年、4個任期獲評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A級,且不斷刷新歷史,進入中央企業前三名。
集團公司成立以來,用擔當和氣魄推動“發展航天事業”步入快車道,用優秀業績和作為回饋黨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17萬余人,同一個目標。經過十多年的創新發展,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航天企業已經形成,“建設航天強國”正從夢想照進現實。
戰略目光瞄準長遠 保持定力不懈追求
善弈者,謀勢。
回望歷史,中國航天從一窮二白中起步,彼時,怎敢想到能夠發展成為今天的模樣?
觀察當下,中國航天信步成為世界500強,此時,為何能夠乘風踏浪屹立潮頭?
答案只有一個——敏銳高遠的戰略目光,持之以恒的戰略定力,堅持不懈的探索追求。
用上述“答案”指導實際工作,集團公司業務取得實質性進展,一步一臺階,步步都有新突破。
——神舟十號飛船完成首次應用性飛行;嫦娥三號探測器著陸月球;長征火箭完成200次飛天,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出征;10余種型號裝備在勝利日閱兵式上震撼亮相;多次國際商業發射任務圓滿成功;火星探測任務完成立項。
——軍民融合發展水平不斷提升,衛星應用、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新興領域持續拓展,北京、天津、上海等主要產業基地項目布局不斷明晰,產業基地重點項目建設繼續深化,產業基地內部的組織協調和資源整合不斷加強,產業發展合力和規模效應不斷形成。
——對比“十一五”末期,“十二五”時期營業收入從843億元增長到1920億元,年均增速為17.9%,利潤總額的年均增速為12.9%,高于央企平均水平。
收獲的背后,鐫刻“答案”光芒。集團公司的藍圖早已描繪。
2013年初,集團公司第五次工作會召開,提出將集團公司全面建成國際一流大型航天企業集團的具體構想。
在新一屆黨組成立后,集團公司始終將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作為指導方向,始終以建設成為國際一流大型航天企業為目標,不斷歸核聚焦四大主業,奮發有為開拓出了嶄新事業。
據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雷凡培介紹,3年間,集團公司重大宇航任務連獲成功,導彈武器裝備研制成果喜人,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和航天服務業持續發展,創新能力和質量管理水平不斷躍升,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化整改持續推進,國際化發展不斷深化,外貿市場開拓成績顯著提高,經營業績逐步攀升。
“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集團公司用在我國中央企業之中并不算大的“盤子”,守住了高品質的“蛋糕”。
歷史的縱深,鑄就戰略的高度。
集團公司連續12年獲得央企業績考核A級并首次進入中央企業前三名,成果來之不易值得慶賀。放眼未來,集團公司的后續發展更加值得期待。
集團公司黨組在第六次工作會中這樣指出自身肩負的使命——
以“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為己任,以國家戰略為先導,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突出富國強軍使命,突出市場化轉型,突出國際化戰略,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推動軍民深度融合,做優做強做大主業,肩負起支撐國家戰略安全、引領科學技術進步、帶動經濟社會發展、推動航天強國建設的重任。
這樣布局集團公司在“十三五”期間將要達到的目標——
到2020年,進入世界500強前300強,建成國際一流大型航天企業集團,成為國家科技創新的排頭兵,推動我國成為世界航天強國。
集團公司保持戰略定力,頂層謀劃、科學布局,落棋弈子更顯從容。
創新進步推動發展 科技引領實現跨越
科技興,則民族興。
“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新時期、新形勢、新任務,再次深刻論述了我國建設科技強國的戰略意義。
近年來,集團公司提出“推動我國成為世界航天強國”的重大戰略構想,其核心就是要使集團公司具備強大的原始創新和系統集成創新能力,能夠率先提出和實踐航天領域的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并在若干重要前沿領域引領世界航天科技的發展。
科技進步,創新是原動力。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
集團公司黨組副書記、總經理吳燕生指出,集團公司各單位要主動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勇于創新,為發展謀取更大的空間。
連日來,集團公司廣大干部職工在各條戰線上拼搏奮進。以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為代表的科技創新成果捷報頻傳。
從“跟跑者”到“并行者”,再到“領跑者”,科技創新的“火車頭”正牽引著集團公司這臺“列車”全速前進。
從基礎科學的突破到高端技術的研發,從科學成果的轉化到創新創業的興起,集團公司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集團公司成績的取得在于激活創新因子。如何進行創新,實踐給出了答案。
強調科技創新,要有完善的機制。目前,航天系統工程理念已深入貫穿于集團公司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中。以系統級研發中心和專業研發中心為核心,國家級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為基礎,與高校共建的合作創新平臺為拓展,集團公司形成了“系統集成創新為主導、專業技術創新為支撐、前沿領域創新為基礎,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創新機制。
強調科技創新,要有實在的投入。“十二五”期間,集團公司持續推進高層次人才集聚計劃、創新人才開發計劃、科技領軍人才培養計劃、高級經營管理人才選拔計劃和高技能人才培育計劃的實施,努力在各重要領域培養和集聚高端科技創新領跑者。集團公司技術創新投入持續增長,設立了科技進步獎、科技發明獎等科學技術獎項,并完成了首屆評選。
強調科技創新,要有管理保障和服務。結合中央企業管理提升活動的開展,集團公司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加快向集約型、精細化轉變,基礎管理進一步加強,管理現代化水平逐步提升,科技管理創新機制愈加完善,綜合績效明顯改善。近日,由集團公司國際航天標準新工作項目提案《航天系統——技術狀態管理》順利通過國際標準立項投票。目前,集團公司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數量已達14項,其中6項已正式發布,另有8項處于研制階段。
創新驅動,勇立潮頭。跑出速度,邁向高端。集團公司科技創新成果逐步顯現。
在一年一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總是不斷傳來航天喜訊。集團公司多次摘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桂冠。集團公司多支科技創新團隊獲得社會認可。
——神舟十號任務團隊和嫦娥三號任務團隊雙雙獲評中央電視臺年度科技創新團隊。
——液氧煤油發動機團隊榮膺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科技創新人物(團隊)”稱號。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研制團隊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依托創新,煥發青春。櫛風沐雨,砥礪前行。
2013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在集團公司舉辦的全國五四青年節主題團日活動,號召社會各界學習航天青年科研團隊的創新創造精神。如今,總書記的諄諄話語振聾發聵猶在耳畔。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回眸過往,“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北斗導航……這些依托航天科技自主創新完成的重大工程,作為我國科技的代表性成就已經載入史冊。眺望未來,集團公司作為央企科技創新排頭兵已進入嶄新的時代。
深化改革尋求活水 完善制度闊步前行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關于加快推動我國成為世界航天強國行動綱領(2013~2020)》明確指出:到2020年,集團公司要全面完成“構建航天科技工業新體系,建設國際一流大型航天企業集團”的戰略部署,努力成為世界航天技術發展的引領者、全球航天產業的排頭兵和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生力軍,實現經濟規模、效益和人均收入倍增,全面建成由若干個核心產業集團和大型專業公司組成的國際一流大型航天企業集團。
補短板、調結構、轉方式,為尋求活水,“十二五”期間,集團公司大手筆頻出。
——以成功完成中國樂凱重組并入等為標志,資源優化配置和戰略并購取得顯著成效。
——2015年成功推動3家企業上市,企業資本化運作不斷加強。
——積極穩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工作,力求通過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建立和完善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體制機制。
——以專項工程的方式制定具體措施,確保各項型號任務和改革發展工作順利向前推進。
“十二五”期間,集團公司對內優化重組,對外戰略并購,不僅下活了全盤棋,還使資源得以優化配置,激發了企業的活力,逐步完善了航天產業鏈、價值鏈,提高了中國航天的國際競爭力。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戰略決策。面對新常態,集團公司按照中央要求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軍工科研事業單位改制、規范董事會建設,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和管控模式調整。
2014年5月20日,乘著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勁東風,集團公司召開全面深化改革、“十三五”規劃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就集團公司下一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進行充分研討和周密部署,確立了集團公司全面推進改革的工作思路,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
同時,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有關精神,2014年12月19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建設規范董事會工作會議召開。集團公司在建立健全具有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進程中邁出了重要和關鍵的一步。
到2020年,集團公司將具備全面的宇宙空間探索能力;建成完善的國家空間基礎設施和航天裝備體系;具備引領航天技術發展的自主創新能力;打造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核心的產業集群;具備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航天科技工業基礎能力;具備實力雄厚的航天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等多項具體目標。
雷凡培表示,集團公司當前處于重大戰略機遇期和跨越發展關鍵期,雖然存在不少困難和挑戰,但更要看到難得的發展機遇。
隨著“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建設、推動產業結構向中高端轉型等國家戰略的推進和一批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的審批立項,集團公司未來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機遇,這讓航天人看到無限的希望。
對于未來發展,雷凡培強調,在“十三五”期間,集團公司要在母子公司關系協調、提高資產證券化率、實現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等方面下功夫,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創新驅動,轉變發展方式,進一步做強做優做大主業。
目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正按照中央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為推動航天強國建設、建成國際一流大型航天企業集團、成為國家科技創新排頭兵戰略目標而努力。
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航天精英百煉成鋼
人才之于航天正如磚瓦之于高樓,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集團公司歷來注重人才隊伍建設。對此,雷凡培曾經有過精辟論述:“要始終堅持把人才作為事業發展的‘第一資源’,堅持人才與事業同發展,堅持按系統工程的方法來籌劃和推進年輕人才培養選拔工作,堅持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引領廣大航天工作者為我國航天事業騰飛而拼搏。”
集團公司每一項重大航天工程的成功實施,都離不開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近年來,神舟八號、九號、十號飛船與天宮一號完成空間交會對接,嫦娥三號探測器實現我國首次落月探測,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建成并投入使用,高分衛星分辨率達到亞米級,新一代運載火箭首飛,全電推進衛星平臺研制成功等,在這些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標志性成果背后,都有高精尖的航天高技術人才在支撐。
去年12月7日,2015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新增名單公布。集團公司四院副院長侯曉、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姜杰分別當選院士。他們便是中國航天千錘百煉鍛造出的科技精英。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十二五”時期,集團公司培養選拔了一大批科技領軍人才,形成了由院士、國家級專家和學術技術帶頭人構成的專家體系和后備專家體系,建立了高校畢業生、社會成熟人才和海外人才“三位一體”工作機制。航天科技人才隊伍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在“十二五”期間實現了整體躍升。
集團公司是鍛造高端人才的大熔爐,而熔爐的火候配方則是人才成長的關鍵。
在實踐中造就人才是加快創新人才成長的重要途徑。
集團公司堅持以工程項目為牽引,以型號研制為平臺,注重在創新實踐中識別并培育人才,大膽選拔、大力培養有潛力的年輕科技人才。如今,集團公司35歲以下青年占55%;型號總設計師、總指揮中,45歲以下的占46.5%;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等重大工程任務團隊的平均年齡在30歲左右。
好的人才配置模式是人才價值得到充分發揮的前提。
集團公司除了強化人員培訓教育工作外,穩步推進導彈武器按系列、運載火箭按基本型、衛星和飛船及其他航天器按平臺(領域)配置型號研制隊伍,建立了面向產品的隊伍配置和組織管理模式。
近5年來,集團公司人才隊伍結構優化明顯,科技人員占比提升了5%,預先研究人員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