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近日,香山科學會議召開第566次學術研討會,討論月基對地觀測前沿問題。會議上,科學家提出,作為地球唯一的自然衛星,月球是一個長期運轉的穩定平臺,具有觀測長期一致性、整體性、穩定性及對一些現象觀測唯一性的優勢,有可能真正實現從地球系統科學角度,對全球多圈層相互耦合的關鍵科學問題給出新的解答。
會議申請人及聯合執行主席、中科院院士郭華東指出:“雖然目前星載—機載—地面觀測平臺可觀測大氣、陸地和海洋較大尺度現象,但尚難以保證全球尺度上的時間一致性和空間連續性,因此還需提高大尺度對地觀測能力,開拓新的對地觀測平臺。”
隨著我國深空探測的深入,在月球上布設遙感器建設對地觀測平臺的“月基對地觀測”引發了科學家的關注。長期從事對地觀測研究的郭華東認為,與人造衛星相比,對宏觀地球科學現象進行月基對地觀測具有明顯優勢。“月球正面的一個觀測臺站只需要很小的視場角就可以觀測到地球整體現象。”他說。
同時,月基合成孔徑雷達對地觀測具有與星載雷達相當的分辨率和測繪帶幅寬,將成為監測固體地球動態變化的有力手段。而月球地質構造穩定,能放置多種傳感器系統,可在同一成像條件下對從電離層到地表和次地表的地球圈層進行歸一化觀測。此外,月基平臺的壽命是人造地球衛星不能比擬的,能夠提供長期、精確校準的時間序列數據。
基于上述優勢,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月基對地觀測是前沿創新方向,對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特別是對地球宏觀科學現象的探測具有重大意義,在其他科學研究及經濟建設領域會有重要價值。
最后會議建議,用“破壞性創新”的理念,拓展月基對地觀測概念。同時,在月基對地觀測研究領域,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平臺建設應循序漸進;在月基對地觀測組織上,則可依次開展科技項目、國內聯合、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