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7日,梁思禮院士為第一期火箭訂單班學員講授CZ-5新一代大運載火箭
6年來,五期“火箭訂單班”共培養高技能人才132名。目前,在火箭研制生產的機械加工、鈑金成型、箱體筒段焊接、殼段鉚接裝配、導彈箭體總裝總測、火箭零部件質量檢測控制、車間設備維修維護等環節都有“火箭訂單班”員工的身影。
當海南傳來長征七號火箭成功升空的消息,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的校園里,師生們格外振奮。2010年9月,中德與天津航天長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津火箭公司)共同舉辦的首期“火箭訂單班”開班,首開中國航天高技能人才定制培養的先河。過去6年間,長征七號的機加工、總裝、質量控制等環節,都有“火箭訂單班”學生的身影。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校企合作辦公室主任、“火箭訂單班”負責人周泓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些學生是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研制生產的親歷者和見證人。而隨著合作的深入,第六期火箭訂單班即將組建。
火箭制造商為什么會選擇和學校組建這種訂單班?訂單班的學員目前能夠勝任崗位需求嗎?這種培養方式是否實現了學校和用人單位的無縫對接?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走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以及天津火箭公司一探究竟。
為天津“大火箭”項目量身定制
“‘火箭訂單班’是為天津‘大火箭’項目量身定制的。”周泓表示,2010年至今,共舉辦了5期,為天津火箭公司輸送了132名高技能人才,占該公司一線員工的三分之一。2010年,學校在天津火箭公司支持下成功申辦了航天器制造專業,第一期“火箭訂單班”定制成功,開創了中國航天高技能人才定制培養的先河。
“作為中國運載火箭產業化發展的平臺及一院二次創業、市場化轉型的重要起點,天津火箭公司的主要生產產品為新一代運載火箭——以長征五號和長征七號為代表。”天津火箭公司人力資源處處長朱悅宏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公司的愿景是要成為世界一流的航天制造公司,成為“制造超市”,同時也要成為中國航天制造業人才培養基地的先行者。為實現這一目標,公司創新了人才培養模式,“只有實現人員的規模化、標準化培養,航天制造業才會實現可復制,‘制造超市’才有有力的支撐點”。
在此理念下,天津火箭公司提出了航天人才“定制規模化”培養的思路,此時天津市工信委結合公司需求幫助搭建了與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合作的平臺。
“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擁有德國雙元制教學的理念、基礎和經驗,經過三十多年發展,已經形成了以數控技術、電氣自動化、機電一體化等為代表的9個專業組群,” 周泓表示,之所以選中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也是由于其在制造業和制造類服務業專業領域具有較強的人才培養優勢。
在創新人才培養方式上,朱悅宏也表示,天津火箭公司將以“火箭訂單班”的培養模式為借鑒,進一步與高等院校建立“科研項目合作、訂單班培養、專項課程定制”等互動機制,優化培訓體系,積極研究“大師+團隊”、“人才+項目”等新模式,不斷探索人才標準化培養途徑,建立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職業化隊伍。同時,火箭公司所在的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火箭公司和天津中德還聯合設立了額度分別為10萬元的“泰達—大火箭”獎學金和獎教金,用以對火箭訂單班學生和學校予以獎勵和支持。
課程設置以職業所需能力為主
“‘火箭訂單班’初期借鑒的是德國的雙元制模式,重視技能和素養,但又與雙元制不同,不是企業全過程參與。而是更加符合中國實際的訂單培養。”朱悅宏說。
“學生前兩年在學校做好扎實的理論培訓,第三年進入企業做行業基礎知識、社會通用工種實踐及素養培訓,這種培養前期更多地發揮了學校的作用,后期主要是企業在發揮作用。”朱悅宏解釋道,“火箭訂單班”是以崗位/崗位群的職業能力作為培養目標,旨在提高航天技能人才培養的實用性。
“‘訂單班’成立后,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多次到天津火箭公司調研,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和培養目標,以滿足生產技能需要為原則安排師資開設課程。” 周泓表示,學校和企業達到了很高的融合,天津火箭公司還選取了40余名內訓師擔任“火箭訂單班”的兼職教師,共同實施課程開發。“雙師型”教學團隊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專業素質,也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同時擴充了校方的師資力量。
據朱悅宏介紹,“火箭訂單班”成立后的課程設置基本上是按照以能力為本位、與公司崗位標準相符的原則進行,一方面基礎理論知識要服務于實際應用,理論課程設置以“必須、夠用”為度。另一方面以職業所需的能力為主線進行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包括航天工藝管理、生產管理、質量管理、設備管理、有效溝通等方面,主要培訓任職崗位所需的專業知識、操作技能和工作態度等。課程設置采用模塊化的教學形式,將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組成靈活的教學單元。
同時,“訂單班”還開設航天企業文化、職業角色轉變、員工行為規范等職業素養類課程,使訂單班的學生提前了解公司的企業文化、標準和行為規則,增強學生對于天津火箭公司的認同感,縮短新員工的磨合期。
簽訂師徒教學協議 引入三方評價體系
“‘火箭訂單班’除了教授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教給了我們在工作生活中分析和處理事故的方法。也鍛煉了我們最初期的辦公室經驗與原則,在以后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指路作用,其非專業知識也非常有價值。”來自天津火箭公司51車間的數控銑工閆坤就是“火箭訂單班”的畢業學員,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訂單班”教授的專業知識技能和精神層面的知識都非常實用,在單位最常見的大直徑金屬零件攪拌摩擦焊原理,以及數控加工技術替代有毒有害有污染的化銑技術等,都是他們在“訂單班”時就已經接觸和掌握的技能。
對此,朱悅宏表示,在教學方法上,“火箭訂單班”的確改變了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模式,相對弱化了教師講學,強調啟發式教育、體驗式學習、討論式培訓等,更加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實踐操作能力。“訂單班”的學生在按照校企共同制定的教學計劃接受培養的基礎上,也深入企業進行實訓,天津火箭公司是“訂單班”學生的實訓基地,為每一位“訂單班”學生安排專職實訓老師,制定師徒制實施計劃,簽訂師徒協議,確保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三方評價體系也是“火箭訂單班”的一大特點——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結果進行評價,還要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評價;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課程內容進行評價,還要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實訓結束后,天津火箭公司也要參與學生質量評估,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綜合素質進行考核。這種三方評價體系是實現“火箭訂單班”培養目標、促進“訂單式”培養模式不斷發展的有效保證措施。
這種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理念,職業針對性強,避免了社會培訓可能產生的與生產實際脫節的情況,是一種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共贏的模式,大大縮短了學生向技能型人才的轉化培養周期,目前基本實現了教學和用人單位需求的無縫對接。
6年來,五期“火箭訂單班”共培養高技能人才132名,“學校和火箭公司已經建立起了高效的、順暢的合作機制。”周泓說,目前,在火箭研制生產的機械加工、鈑金成型、箱體筒段焊接、殼段鉚接裝配、導彈箭體總裝總測、火箭零部件質量檢測控制、車間設備維修維護等環節都有“火箭訂單班”員工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