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訊 衛星等航天器的壽命往往受所攜帶燃料的制約,如何為航天器在軌安全有效地補充加注燃料即“加油”,一直是國際航天推進領域關注的前沿技術。記者近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502所獲悉,由該所承研的在軌加注實驗系統在軌試驗圓滿成功,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掌握衛星在軌加注技術的國家,將為后續延長在軌衛星壽命、建立我國“太空燃料站”和開展太空救援服務等打下堅實基礎。
502所作為我國衛星推進系統研制的核心單位,一直將衛星的在軌加注技術列為重點發展方向,經過多年努力,突破了微重力循環加注流體管理、加注燃料貯箱等核心技術,作為主要承研單位,研制了基于表面張力貯箱的“在軌加注實驗系統”,6月25日,該系統隨搭載長征七號火箭升空的“天源一號”衛星,被送入預定軌道。
本次搭載試驗的主要任務是針對衛星在軌加注的需求,驗證在軌加注技術。試驗結果表明,該在軌加注系統能夠有效實現氣液分離,具備可重復補加能力,可應用于衛星的在軌加注。
衛星在軌加注技術對延長衛星壽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表面張力貯箱的在軌加注技術是針對衛星在軌加注需求設計的,該技術具有無補加次數限制、重量輕、功耗低、可靠性高的特點,但同時由于其技術難度大,目前僅有美國完成了該技術的在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