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副部長張育林在座談會上講話 (楊志遠 攝)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 4月28日】4月23日,在首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京舉行座談會,邀請百余位航天專家回顧航天發展歷程,暢談未來。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副部長張育林在座談會上指出,載人航天工程作為國家重大工程的典范,未來要以載人月球探測為新突破,支撐國家發展利益向地月空間拓展。
我國載人航天完整的發展脈絡可以追溯到建國之初。張育林說,早在1958年,我國就開始了宇宙生物學的研究,為人進入太空做先期研究。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一窮二白,共和國的締造者和科技先驅們剛從血與火的戰爭中走出來,就開始瞄準太空這一國際最前沿,大膽構想,開拓嘗試,為60年后航天事業的輝煌奠定了堅實基礎。這種放眼長遠的戰略情懷,不甘后人的雄心壯志,計利萬世的卓越智慧,永遠值得我們懷念和尊崇。
載人航天是一項高投入活動,美蘇兩國在上世紀60年代完成飛船工程就耗費了幾百億美元。張育林說,中國用不到200億人民幣就完成了第一步,建立了獨立自主基本配套的載人航天體系,我們在借鑒國外成果的同時,堅持自主創新,跨越發展,一步一個腳印,以較小的投入,較短的時間,較快地縮小了與先進國家的差距,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實現了低成本、高效益的穩步發展,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想,大大提高了國際威望,為實現強國夢、航天夢注入了強大動力。同時工程全面提升了我國航天技術水平,促進了航天產業的迅猛發展,培養造就了一大批科技領軍人才,譜寫了大型航天工程管理的新篇章。通過多年發展,載人航天輻射帶動了一系列領域的技術、工業創新和產業升級,拓展了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渠道,為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注入了動力和活力。這樣的輝煌成就,打造了新時期國家戰略工程的又一典范。
談及當前的載人航天任務,張育林說,今年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承前啟后,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關鍵之年。從下半年起,將陸續發射長征七號首飛火箭,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和天宮一號貨運飛船。與此同時,空間站研制建設正在緊鑼密鼓向前推進,按計劃,于2018年前后發射入軌,2022年前后,空間站本體完成建造。
進入21世紀之后,美國為了保持和鞏固全球領導地位,將載人航天的目標瞄準月球及其已遠。俄羅斯一直把載人航天建設作為重塑其航天雄風的不懈追求。歐洲也于近期提出了堅決國際月球村的設想。張育林認為,國際載人航天的這些發展趨勢,本質上是人類在繼陸地、海洋以及近地空間之后,將生存發展的空間向更遠空間拓展的表現。炎黃子孫在農業文明時代,在歐亞大陸發展空間競爭中,展現了百折不撓的開拓精神,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建立了千秋基業,但在工業文明時代對海洋發展空間的競爭中失去了機遇,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在信息文明時代,人類對地域空間的探索中,我們不能再失去主動。
張育林說,近幾年,圍繞我國載人航天后續發展開展了一系列論證研究工作,總的認為,載人探索開發月球是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向更高水平發展、符合國情和發展規律的現實選擇。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在全面邁出第三步之后,要以空間站建設和應用為基礎,以載人月球探測為新突破,以支撐國家發展利益向地月空間拓展為目標,研究制訂新形勢下載人航天發展的新戰略。要立足空間站建設突破的技術和形成的能力,充分利用無人月球探測取得的成果,逐步突破驗證新技術,提升能力,力爭用15到20年的時間,實現載人月球探測的目標,為中華民族開拓利用地月空間邁出堅實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