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4日10時52分,中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梁思禮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作為近代啟蒙思想家梁啟超最小的兒子、我國著名導彈和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禮是我國航天可靠性工程學的開創者和學科帶頭人之一。正如他非常喜歡的蕭伯納的名言一樣,他像一支火炬,將自己的一生燃燒得十分光明燦爛,然后交給后一代人。
獨立自主的精神
梁思禮家中布置了簡單的靈堂,不停有人前來悼念。梁思禮的女兒梁紅帶領《中國科學報》記者參觀了其父親生前待的時間最多的地方:書房。在這個不大的書房中,整整齊齊陳列著各類書籍、梁思禮及家人的合影,最顯眼的一幅字寫著“厚德載物”。在此,梁思禮生前最喜愛的消遣就是聽音樂、與計算機下象棋。
梁紅也曾是一名衛星控制領域的科研人員。她告訴記者,父親留給兩個女兒最大的財富,就是從小便培養她們獨立自主的精神。無論遇到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解決,而不去依靠任何人。梁紅說,父親從17歲到美國,之后的生活完全靠自己,母親也是17歲參加革命,獨立自主的精神是他們的傳家寶。
梁思禮當年在天津讀完高中后,申請到了美國明尼蘇達州嘉爾頓學院的獎學金。他的母親把買完船票余下的100多美元包好,告訴他今后一切要靠自己了。梁思禮去美國僅半個月,“珍珠港”事件爆發,他和家人徹底失聯。在美留學8年,梁思禮從未得到過家人的接濟,完全靠自己打工掙來的錢上學和生活。
難以磨滅的深情
原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顧問朱明讓是梁思禮的老鄰居、老“戰友”。他自1960年大學畢業便分配到梁思禮研究室工作,對比自己大13歲的老領導最熟悉不過。
坐在記者對面的朱明讓如今都不能抑制自己激動的情緒,感覺梁思禮離開得太突然。回憶梁思禮去世時的情形,他說,那天自己從外面回來,看到樓下停著一輛救護車,非常驚訝,等上樓之后,看到兩名救護人員在梁思禮家急救,自己的血壓一下便升高了。
實際上,梁思禮之前的身體非常好,七八十歲還能長時間漂在水面上。對體育的愛好也幾乎貫穿了他的大半生。熱愛美式橄欖球、考了救生員證的他,還是普渡大學古典式摔跤隊隊員,曾獲得美國中部大學聯賽摔跤冠軍。
梁思禮的秘書楊利偉說,梁思禮在生活上多姿多彩,他性格開朗、心胸開闊、眼界寬廣、興趣廣泛,是一位思維廣博、敏銳的戰略科學家。
梁思禮與老伴趙菁感情非常深,而且還很尊重這位“老革命”。有一次,他很難為情地對楊利偉說:“小楊,我犯錯誤了,把趙老師給得罪了。”原來,趙菁下樓買菜忘記帶鑰匙,梁思禮自己在書房聽著音樂與計算機下象棋,沒有聽見敲門聲,結果害得她半天進不了家。這事讓梁思禮愧疚了好多天。
敢于直言為航天
楊利偉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梁思禮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航天人,直至生命最后,與自己說得比較多的還是航天育種的事情。他非常支持我國發展航天育種,將作物種子搭載于航天器上,進行人工培育、優選,這樣不僅產量增加、抵抗病蟲害,還有很多好處,有利于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當年,正是因為梁思禮敢于直言,機智攻關,才讓時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長的錢學森深入基層,發動起科研人員,展開了一場航天控制發展史上的“殺血路”活動。
1962年3月21日東風二號發射失敗后,控制系統修改設計上遇到一個瓶頸。1963年的一天,錢學森召集他們開會,研究修改設計問題。錢學森說看到一個資料,美國當時的研究已能把空中飛行的一根光桿控制住。當時很多技術領導在場,誰都不敢說話,但是梁思禮開口了,他說:“就算我耍賴皮了,還要說幾句。”然后坦陳當時科研中的困難和問題。
聽完梁思禮的陳述,錢學森隨即表態:“那你們回去成立一個小組,殺出一條血路來,我要親自參加。”于是,十幾個人的“殺血路”小組成立了。梁思禮協助當時的黃維祿副總師領導并組織實施“殺血路”工作,歷時3個多月,研究提出多種方案,控制系統改進后,火箭于1964年連續8次發射成功。
與梁思禮共事過20多年的研究所原所長董若環與同事孫凝生在其單位舉行的追思會上表示,梁思禮對人和藹可親、沒有一點架子,他參與了中國航天歷史上的諸多“首次”,愛國的信念支撐他走到了生命的終點,他無愧于父親的傳承和家庭的教誨,用自己的一生和不懈追求實現了報國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