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上空間分辨率最高、幅寬最大的地球同步軌道遙感衛星,高分四號衛星迎來了首批成果。
2月3日,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對外公布了該星獲取的首批影像圖,包括50米全色、50米多光譜、400米中波紅外三類17幅,觀測幅寬大于400公里——約相當于一個河南省的面積。經專家研判,其圖像質量被認作是“紋理清晰、色彩分明,層次感強、信息豐富”。
具體來看,首批影像覆蓋北京、新疆火焰山、西藏納木錯、甘肅敦煌、珠穆朗瑪峰、黃河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湖北丹江口、黃河小浪底、澳大利亞10個區域。其中,澳大利亞火災區為不同時刻的400米中波紅外影像圖組,共6幅。值得一提的是,一張衛星從太空眺望北京霧霾的圖像,也罕見曝光。
高分四號衛星于2015年12月29日成功發射,隨即轉入衛星工程在軌測試階段,經過4次變軌于1月4日成功定點地球同步軌道,并于當日首次開機成像并下傳數據。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準時捕獲并成功接收全部數據后,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對獲取的原始數據進行了處理。
高分專項工程總設計師、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重大專項工程中心主任童旭東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截至1月31日,高分四號衛星已獲取并處理數據8.3TB,生產1級標準產品4637景,因此選擇現在發布高分四號衛星首批影像圖。
這些影像圖究竟有何用途?高分專項工程地面系統總師、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主任徐文說,高分四號衛星可通過這些持續的監測影像,為我國減災、林業、地震、氣象等應用提供快速、可靠、穩定的光學遙感數據,為災害風險預警預報、林火災害監測、地震構造信息提取、氣象變化預測等業務補充了全新的技術手段。
此外,高分四號衛星在沙塵暴監測、雪災預報、環境霧霾污染源查找,以及在海洋、農業、水利等諸多應用領域,也都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如今,高分四號發回首批影像圖,也已充分展示了其在不同地貌影像特點及生態環境監測、林火監測等方面的應用潛力。
既然如此重要,為何美俄以及歐洲諸國不發射類似的衛星?童旭東說,高軌高空間分辨率對地觀測技術是國際航天遙感技術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因其研制難度較大,各國發展程度也有所不同。
如國際航天強國俄羅斯、美國和歐洲等國的地理位置都比中國偏北,俄羅斯尤甚,從地球同步軌道拍攝的俄羅斯境內圖像由于畸變會嚴重變形,分辨率也會大幅下降;美國則擁有全球最多的低軌遙感衛星,數量的優勢很大程度上能填補單顆衛星時間分辨率不高的問題;而歐洲諸國國土面積較小,高軌遙感衛星監測范圍大的優勢不能充分發揮。
相比之下,我國無論地理位置還是國土面積都比較適合,而且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特別適合發展像高分四號衛星這樣的高軌高分辨率遙感衛星。
值得關注的是,普通用戶也可以獲取這些高分衛星數據。童旭東告訴記者,2015年8月,國防科工局高分辦頒布了《高分專項衛星遙感數據管理暫行辦法》,其中就提到要放開受控范圍,在高分數據公開使用界限上,將公開的光學和微波數據空間分辨率分別明確為大于等于0.5m和1m,這是讓普通用戶放心使用高分衛星數據。
該辦法還明確了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各行業數據分發機構、各省(區、市)高分數據與應用機構、經授權的企事業單位等均有相應數據分發權。童旭東說,這是擴大了數據供給的渠道,讓用戶有多個渠道可選,打破行業壟斷。后續,各類用戶還可通過將建設的高分應用綜合信息服務共享平臺一站式、便捷的在平臺上獲得高分衛星數據及應用的信息檢索、信息報送、需求申請、資源共享、在線咨詢等服務。
童旭東還透露,高分四號衛星將于3月中旬至5月底完成應用測試與評價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