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顆暗物質衛星“悟空”發射升空
空間科學由于其前沿性、帶動性、拓展性和發展的緊迫性其對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空間科學先導專項是國務院2010年批準的“創新2020”A類先導專項之一,2011年1月11日正式啟動。
專項的“十二五”總目標是在最具優勢和最具重大科學發現潛力的科學熱點領域,通過自主和國際合作科學衛星計劃,實現科學上的重大創新突破,帶動相關高技術的跨越式發展,發揮空間科學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戰略作用。
主要內容包括預先研究、背景型號和四顆科學衛星工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以及科學衛星任務公共的地面支撐系統的建設。
專項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科學衛星系列,為我國從航天大國走向航天強國的奠定了基礎。專項是2010年以來我國空間科學領域最重要的系統性進展,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事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專項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于2015年12月17日在酒泉發射,已運行近1個月,目前衛星平臺、有效載荷均工作正常,已獲取科學數據,為取得重要科學發現奠定重要基礎。
專項極大提升我國空間科學的國際影響力,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美國科學院,歐洲空間局,俄聯邦航天局、俄科學院,法國宇航局,德國宇航局,瑞士航天辦公室,加拿大航天局,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等國際主要航天局和科學機構均積極參與空間科學先導專項,或表達了合作的愿望。
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主流媒體,以及NATURE、SCIENCE等國際權威期刊都對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給予了高度關注,進行了深入跟蹤報道,對我國青少年和社會公眾起到了非常好的科學普及效果。
2015年12月3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一六年新年賀詞,在列舉2015年重大進展時特別提到“我國科學家研制的暗物質探測衛星發射升空”,作為“只要堅持,夢想總是可以實現的”的例證之一。
專項“十三五”期間將有更多的發展,包括中歐聯合SMILE任務,以及三個重點任務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小衛星星座探測計劃(MIT)、愛因斯坦探針(EP)、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WCOM)在內的多個科學衛星計劃都在積極論證立項過程中。國際同行也表達了參與這些計劃的熱切愿望。
專項自實施以來,無論是在國家層面還是在國際上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已經形成了中國科學院引領空間科學發展、帶動空間技術創新的良好局面。習近平主席高度關注我國空間科學,關注科學衛星的研制,這既是對我們工作的肯定,更是對我們后續空間科學系列衛星的研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