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美國skybox imaging公司在衛星實時圖像和視頻監控領域探索可行的商業和民用價值之后,中國也已叩開這扇門,而扮演這一角色的正是搭載遙感衛星二十一號升空的天拓二號衛星。 就在兩年前,長四乙火箭將天拓一號衛星送入太空。如今也順利入軌的天拓二號衛星由國防科技大學設計、聯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513所生產,是我國首顆采用視頻成像體制的新型對地觀測衛星。 靈巧經濟的太空“攝像頭” 重67公斤的天拓二號衛星,主體結構與老式電腦主機箱差不多大,屬于微衛星,運行于太陽同步近圓軌道,設計壽命大于90天。“在衛星有效載荷中,攝像機是‘主角’,可實現對地最高5米分辨率的視頻成像,好似太空中的‘移動攝像頭’。”衛星副總設計師曾國強說。 據曾國強介紹,天拓二號衛星能夠通過視頻攝像機以25幀每秒的速度對某處拍攝3分鐘影像。“這好比我們用眼睛凝視對方3分鐘,人工操作便捷,特別適合于突發災害救援。”除此之外,地面操作者還可以實時動態調整衛星的觀測地域。由于衛星地面站與網絡連接,操作者可實時獲取數據。 放眼海外,skybox公司布置的24個微小視頻衛星,每顆大小如同小型冰箱,重量不過120公斤,總共只花了15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億元)。 作為我國視頻衛星領域的“先行者”,天拓二號衛星研制實現低成本。“原因在于衛星采用了80%的工業級元器件,70%的商業現貨部組件,包括攝像機在內的主要載荷都是市場上購買并改造的,而非專門訂做。”曾國強解釋說。 校企聯手 服務災害救援 如果遇到地震、水災等突發自然災害以及漁船遇險等情況,天拓二號衛星觀測的動態影像即可發揮作用,實時傳回的數據能幫助救災部門快速判斷、決策。該衛星還配有紅外攝像機,對發生火情的森林進行觀測,通過溫度感應,判斷火災蔓延情況和趨勢,查找火源地點。 利用相應的數據分析技術,未來衛星的應用領域還可不斷拓寬,譬如監控糧食作物的健康狀況、輸油管道的安全性、記錄某一地區的天氣變化或依據交通情況來分析該地的基礎建設是否合理等等。正如skybox公司提出的,“通過這些改變人們與世界相通的現狀。” 天拓二號的發射是高校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良好合作的案例。集團公司為國防科大衛星生產和搭載發射提供幫助,與此同時,從天拓一號衛星開始,其課題組申請的多項專利已向航天工業部門轉化。“我們和513所等航天科研單位建立了協同創新中心,希望雙方未來的合作結出更多果實。”曾國強如是說。(陳立 張航宇) |
[版權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擁有,轉載請注明出處]